全世界客家人有1.2亿,华侨、港澳同胞和旅居海外的客家人有230万,分布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客家人在国内的聚居地以粤、闽、赣3省交界的大三角区域为主。地处粤东的梅州,生活着500万客家人,是客家人的大本营。客侨省亲,梅州是首选地。长期以来,梅州的城市发展紧扣一个“客”字,近年来的一系列变化拉近了侨乡与世界的距离。
客家公园
交通升级:梅州人的福气
1983年,印尼华侨钟奇可回家乡梅州,一路走得好辛苦。从澳门辗转到广州,从广州再到梅州,长途车一早出发,挤上整整一天,晚上才到家。
“现在,从梅州到香港一天都可以来回,早上7点半乘车赴港,下午6点坐大巴返回梅州,省时多了。”钟奇可说。
上世纪80年代,钟奇可是第一批回国参与家乡建设的华侨。刚到梅州,当地还没有机场,他下榻的华侨大厦是当年梅州最好的酒店,一天10多元,“那时的钱很大哦”。现在,更高档次的酒店添了多家,那家华侨大厦干脆闭门停业。大厦门口是“水打伯公”码头,当年,黄遵宪、林风眠就从这里乘舟东去,赴国外留学。
钟奇可一口气在梅州待了20多年,经营着梅州唯一一家制作瓷砖的企业。其实,真正做陶瓷生意,最好的选择是不远处的佛山,“国外的采购商只认那里”。然而,同许多梅州华侨一样,78岁的钟奇可十分恋家,宁可把生意做在少赚好多钱的“家门口”。
最了解梅州变化的是当地人。梅州老司机曾万水今年45岁,19岁起开大货车在梅州谋生,见证了梅州公路的每一次变化。
“过去从梅县到广州开车要走12个小时,到顺德要走14小时。当时有一句广为流传的顺口溜叫做‘一来三补’,即来一趟梅州汽车要补轮胎、司机要补腰骨和补精神。可见当时公路的难走。”
1987年,梅州有了机场。2005年,通向广州的高速公路通车,梅州从交通死角成为沟通珠三角与江西、福建的咽喉要道。“这是梅州人的福气。”曾万水说。
同样的经历,中国客家博物馆副馆长饶金才也有体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作为吊线木偶演员,饶金才随大埔木偶剧团在梅州各个村镇演出。
“那时只有坑坑洼洼的山路,所有的行当都靠双肩来挑,雨时一身泥,要走三四个小时,现在一个小时就够了。”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有一次来梅州,住在雁南飞茶园,晚上出来运动的时候,他说,这里的星星、月亮是最漂亮的。
确实,梅州空气的干净远近闻名,每月在香港住10天、梅州住20天是钟奇可的“生活规律”,除了要打理生意,最直接的理由是,他喜欢家乡的空气。
梅州是一个被很多山围在中间的盆地,早在1994年举办的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上,梅州就被誉为“世界客都”。
从东晋到清末,客家这一民系完成了从中原到“南荒”的五次大迁徙。有人把这五次南迁,喻为“中国人的第一次长征”。
梅州市委书记刘日知有个形象的说法:如果说,客家在河洛是根、在江西还是一个处在母腹中的胎儿、在闽西是一个刚出生的婴儿,那么,在广东梅州则已长大成人。
客家人的远行是带着文化的远行。在学者余秋雨看来,这五次远行是一个同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客家文化的浓度比当地文化要高”,“客家是文化传播最有效的团队”。
他举例说,吉卜赛文化尽管在世界很多地方逗留过,但是它没有同化过任何一个地方原住民的文化。世界上很多流浪文化,都处于这种状态。
出于对本地文化资源的珍爱,梅州通过各种方式打造“世界客都”这一品牌。在中国首批10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竞逐中,梅州凭借中国五大民居建筑之一的客家建筑与客家方言、山歌等财富,成为广东省唯一一个申报城市。今年10月召开的首届世界客商大会,使梅州的知名度也越发大了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