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图片新闻
梅州:大山里的“世界客都”
2009-10-13 09:08 作者:张洪

全世界客家人有1.2亿,华侨、港澳同胞和旅居海外的客家人有230万,分布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客家人在国内的聚居地以粤、闽、赣3省交界的大三角区域为主。地处粤东的梅州,生活着500万客家人,是客家人的大本营。客侨省亲,梅州是首选地。长期以来,梅州的城市发展紧扣一个“客”字,近年来的一系列变化拉近了侨乡与世界的距离。

 
                                         客家公园

交通升级:梅州人的福气

1983年,印尼华侨钟奇可回家乡梅州,一路走得好辛苦。从澳门辗转到广州,从广州再到梅州,长途车一早出发,挤上整整一天,晚上才到家。

“现在,从梅州到香港一天都可以来回,早上7点半乘车赴港,下午6点坐大巴返回梅州,省时多了。”钟奇可说。

上世纪80年代,钟奇可是第一批回国参与家乡建设的华侨。刚到梅州,当地还没有机场,他下榻的华侨大厦是当年梅州最好的酒店,一天10多元,“那时的钱很大哦”。现在,更高档次的酒店添了多家,那家华侨大厦干脆闭门停业。大厦门口是“水打伯公”码头,当年,黄遵宪、林风眠就从这里乘舟东去,赴国外留学。

钟奇可一口气在梅州待了20多年,经营着梅州唯一一家制作瓷砖的企业。其实,真正做陶瓷生意,最好的选择是不远处的佛山,“国外的采购商只认那里”。然而,同许多梅州华侨一样,78岁的钟奇可十分恋家,宁可把生意做在少赚好多钱的“家门口”。

最了解梅州变化的是当地人。梅州老司机曾万水今年45岁,19岁起开大货车在梅州谋生,见证了梅州公路的每一次变化。

“过去从梅县到广州开车要走12个小时,到顺德要走14小时。当时有一句广为流传的顺口溜叫做‘一来三补’,即来一趟梅州汽车要补轮胎、司机要补腰骨和补精神。可见当时公路的难走。”

1987年,梅州有了机场。2005年,通向广州的高速公路通车,梅州从交通死角成为沟通珠三角与江西、福建的咽喉要道。“这是梅州人的福气。”曾万水说。

同样的经历,中国客家博物馆副馆长饶金才也有体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作为吊线木偶演员,饶金才随大埔木偶剧团在梅州各个村镇演出。

“那时只有坑坑洼洼的山路,所有的行当都靠双肩来挑,雨时一身泥,要走三四个小时,现在一个小时就够了。”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有一次来梅州,住在雁南飞茶园,晚上出来运动的时候,他说,这里的星星、月亮是最漂亮的。

确实,梅州空气的干净远近闻名,每月在香港住10天、梅州住20天是钟奇可的“生活规律”,除了要打理生意,最直接的理由是,他喜欢家乡的空气。

梅州是一个被很多山围在中间的盆地,早在1994年举办的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上,梅州就被誉为“世界客都”。

从东晋到清末,客家这一民系完成了从中原到“南荒”的五次大迁徙。有人把这五次南迁,喻为“中国人的第一次长征”。

梅州市委书记刘日知有个形象的说法:如果说,客家在河洛是根、在江西还是一个处在母腹中的胎儿、在闽西是一个刚出生的婴儿,那么,在广东梅州则已长大成人。

客家人的远行是带着文化的远行。在学者余秋雨看来,这五次远行是一个同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客家文化的浓度比当地文化要高”,“客家是文化传播最有效的团队”。

他举例说,吉卜赛文化尽管在世界很多地方逗留过,但是它没有同化过任何一个地方原住民的文化。世界上很多流浪文化,都处于这种状态。

出于对本地文化资源的珍爱,梅州通过各种方式打造“世界客都”这一品牌。在中国首批10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竞逐中,梅州凭借中国五大民居建筑之一的客家建筑与客家方言、山歌等财富,成为广东省唯一一个申报城市。今年10月召开的首届世界客商大会,使梅州的知名度也越发大了起来。



1   2   3   下一页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