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白桦的生命中,注定要与舞蹈结下不解之缘。1955年她出生时,俄罗斯“小白桦艺术团”正在上海旋起一股舞蹈热,父母为她取名“白桦”,既寄予了对舞蹈的迷恋,又是对女儿未来的期望。也是在这一年,宋庆龄亲手创办了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这里后来成为陈白桦情系终生的地方。
执着艺术,心无旁骛
陈白桦很小便开始跳舞,做梦都想成为一名舞蹈家。她向往舞蹈的灵秀、圣洁与高雅,曾经接连三十多遍观看芭蕾舞剧《白毛女》,直到整部动作都能背出来。
有一年部队文工团招收文艺兵,陈白桦的一段喜儿“扎红头绳”,让负责招生的部队首长看得如痴如醉,连连说:“好,好,你就等消息吧!”她高兴得手舞足蹈,自己的舞蹈梦就要实现了。然而,因为母亲买办资本家的出身,最终,她的梦想被击碎,背着人,她痛哭了一场。随后,只身来到东海之滨的星火农场当了一名农垦战士,芦苇丛生的滩涂磨炼了她不屈的意志。虽然一身疲惫,夜深人静时,她常常想着她的舞蹈、她的梦。4年以后,1977年恢复高考,她终于实现了梦想,跨入上海师范大学艺术系的大门。
1981年大学毕业,陈白桦来到中国福利会少年宫。这里曾经是她儿时心中向往的地方,她曾荣耀地在这里接受过成长教育,唱过《接过雷锋的枪》。如今,要成为孩子们的舞蹈老师,站在宋庆龄的画像前,陈白桦心如潮涌。
舞蹈的基本功训练艰苦甚至乏味,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兴趣,她不断揣摩、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针对孩子心理、生理特点,将枯燥的舞蹈动作设计成孩子们理解、熟悉、生活化的动作——摘苹果、拾麦穗、洗手、擦脸、拉裙子、小鸭子走路等等,编成短小有趣的舞蹈组合,孩子们开心,学得又快又好。学生中,年龄有大有小,基础有高有低,体质和心理素质有差异,特长也不一样。她因人而异,实施不同的训练方案,对已具备相当基本功的孩子,着重于创造能力的培养,设计出很多情景小品,让她们即兴表演,独立完成。她采用以大带中、以中带小的复合班形式,充分发挥孩子们的特长。
刚开始,条件非常艰苦,一没经费,二没场地,三没有基本功扎实的学生,要想实现自己的抱负,谈何容易。她永远忘不了,20多年前,初次尝试创作《中国风》时的一幕。这一作品撷取中国10大民族民间舞为基本素材,以大联跳的形式,准备参加在上海举行的世界儿童大联欢活动。可是因为缺少2000元的服装经费,节目无法推出,陈白桦和艺教部的同事急得哭了。她磨破嘴皮寻找企业、家长赞助,终于解决了经费问题,作品也一炮打响。
从此,陈白桦一发不可收拾。她从少儿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捕捉灵感,创作出一个个鲜活的艺术精品:《白鸽》、《课间》、《剪窗花》、《美丽的白玉兰》、《蓝天白云》……一个舞蹈,从题材的捕捉、文本的构思、舞蹈语汇的创造,到音乐的配置,服饰、灯光的设计,她都亲自参与;从把艺术构思介绍给孩子们、引起她们心灵的共鸣,到动作排练、角色组合、舞台调度等等,其间她付出的种种艰辛常人无法体会。单单是为了纠正一个动作或是教会一个新动作,就要几十遍、上百遍乃至几百遍地示范教学,陈白桦常常口干舌燥,筋疲力尽。
1993年金秋,《蓝天白云——陈白桦舞蹈作品专场》在沪上舞蹈界引起广泛好评,专家们赞扬她的舞蹈作品“取材新颖独特,风格和表现手段丰富多样,处处洋溢着寓教于乐的高雅艺术品位”。
1994年,陈白桦和她的“小伙伴艺术团”受邀赴京参加国庆45周年庆典演出,江泽民总书记饶有兴趣地观看完舞蹈《中国风》,一边鼓掌一边对身边的人说:“这个舞蹈很好,很有时代气息。”
1997年上海市庆祝香港回归文艺晚会上,由陈白桦创编并导演的大型少儿舞蹈《中国自豪》成为开场第一个节目。随着铺天盖般欢乐的“啊——”声,几百名手持彩色气球的小演员,从东方明珠塔高处瀑布似地“奔泻”而下,汇入到观众席中,又潮水般“奔流”至台前。东方明珠塔的几层高台上,又是几百名小演员装扮成葵花、白鸽、太阳,和着优美的音乐、合唱与灯光,绿、白、红组成的大色块,组成大气派的舞蹈阵容,无数的气球腾空而起。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陈至立说:“太精彩了!”陈白桦因此获得上海市政府颁发的嘉奖令。
近30年来,她为孩子们创作了上百个舞蹈作品,许多在各项比赛中屡屡获奖,久演不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