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西藏老百姓有病得不到医治,现在全区所有农牧民都受惠于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西藏人口平均寿命由1959年民主改革前的35.5岁提高到现在的67岁。
旧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2%,青壮年文盲率高达95%。如今,全区农牧民子女的义务教育“三包”(包吃、包住、包基本学习用品)经费标准一再提高,“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成果进一步巩固,扫盲目标全面实现,九年义务制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95.6%以上,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5%。
“从中央到地方,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个声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民主改革50年来,西藏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以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沿海地区相比,西藏还是全国最不发达的地区,还有少数群众生活处于较为困难的境地,经济社会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每当想到我带领的政府班子的一言一行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到西藏发展稳定的大局,我就觉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我唯有鞠躬尽瘁,恪尽职守,为西藏各族人民谋最大的福祉,才不辜负党的嘱托,不愧对人民的信任。”
2006年,向巴平措在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地向广大农牧民立下“三大承诺”:到2010年末,全区80%以上的农牧民住上安全适用的房屋;所有行政村的水、电、路、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基本配套齐全;所有行政村党支部、村委会建起综合性活动室。截至目前,全区已有17.2万户、87万农牧民住进安全适用的房屋,其中牧民基本实现定居;86%的行政村有了活动场所;乡镇和行政村工作通达率分别达到95.2%和76.2%;乡镇通光缆率和通邮率分别达到67%和75.1%,行政村通电话率达到77%,实现了“县县通光缆、乡乡通电话、乡乡通传真”,拉萨市初步建成“乡乡能上网工程”;“十一五”前三年新增农牧民用电人口55.85万人;81万农牧民用上了安全的饮用水,农牧区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丰收在望——金色的青稞地
过去几年来,随着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林芝机场通航、安居工程和兴边富民计划逐渐推进,西藏的经济社会全面进步,而向巴平措却感觉自己想要干的事越来越多。自2003年出任自治区主席以来,他用几年时间,几乎踏遍了西藏1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甚至连被称为“孤岛”的“莲花秘境”墨脱也留下了他的足迹。
“通过到墨脱的实地考察,我深切体会到,安居工程是一项宏伟、系统、长期的工程,它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牧民的关怀,其宗旨就是要让农牧民‘安居乐业’,这也进一步坚定了我们践行‘三大承诺’的决心。”当向巴平措在西藏边境线上的隆子县调研时,看着那里的门巴族妇女拿着手机给远方的亲戚打电话,告诉他们自己住上了新房,用上了手机,他感到十分欣慰。
“在中央的特殊关怀下,西藏做的一些工作比内地要超前一些,比如早在25年前西藏就率先免除了农业税;1985年开始实行农牧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三包”政策,率先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农牧区实现了免费医疗制度,城镇全面推广医疗保险制度,率先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率先建立农牧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向巴平措看来,所有的一切,只要有利于西藏稳定和发展,有利于民生的改善,政府就要坚定不移地去做。
高原上的大棚蔬菜
农牧民收入能否增加、生产生活条件能否改善,一直是向巴平措最关心的大事。出任自治区主席以来,他始终坚持要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首要任务,作为改善民生、凝聚民心的重要举措,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投入大量的精力、物力、财力,着力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扶持特色农牧业发展,扩大劳务输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牧民人均收入连续六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仅2008年,全区各类支农惠农补贴就达27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8.6%,有力地促进了农牧业增产增效;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量达到95万吨;畜牧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牲畜出栏率达到30%;全年实现劳务输出70多万人次,劳务收入11亿元;建设了112个特色农牧业开发项目,带动农牧民增收的作用明显增强。统计显示,全年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3170元,增长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