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人物
专访西藏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
2009-10-12 16:03 作者:文图/徐 影 张 桦

1959年3月28日,一场伟大的民主改革大幕在西藏隆隆开启。

这场民主改革,终结了一个旧时代,开启了一个新时代。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家戛然而止,自由和民主的光芒开始照耀到雪域高原的每个角落。

半个世纪过去了,西藏从封建农奴制的废墟上艰难起步,在祖国大家庭的帮助下,不断获得发展的强大动力,初步形成了富有西藏地方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一个较为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在雪域高原横空出世。

 
手拉手——西藏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亲切探望农牧民
 

在共和国诞生60周年、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之际,现任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向巴平措接受专访,畅谈西藏民生事业50年的发展变化。

“5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滴不起眼的浪花;但是对于西藏、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来说,过去的这50年足足跨越了数千年——黑暗腐朽的封建农奴制度被废弃了,取而代之的是具有无比优越性的社会主义制度。”谈起50年前的那场巨大变革,向巴平措主席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向巴平措说,他的所历、所闻、所见,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各族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专制走向民主、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伟大历程的见证。

1947年5月,向巴平措出生在西藏昌都地区昌都镇一个贫苦的藏族家庭,全家以种菜为生。“我的童年是在苦难中度过的。常听父辈们讲,那时候,农奴和奴隶除了天上的太阳、月亮和空气,什么也没有。我家家境十分贫寒,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在这样的环境中,我长到了3岁。”“1950年发生了昌都战役,从此建立了人民政权,这成为昌都乃至西藏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当1959年西藏迎来那场巨大变革时,向巴平措背着书包上了学。“在封建农奴制下的旧西藏,这是不可想象的。”向巴平措说。

上学,改变了向巴平措的人生道路,也改变了西藏很多孩子的一生。1970年,他从学校毕业后进入工厂。从技术员、车间主任、厂长,到县委书记、地区专员、地委书记、市委书记、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的人生历程见证了西藏的沧桑巨变。

民主改革前,落后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制约了西藏的社会发展。民主改革后,一个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共同繁荣的新西藏,激发了各族人民共建家园的热情,古老的雪域高原迅速迸发出了无穷的活力。资料显示,与1959年西藏开始民主改革时相比,如今西藏自治区工业增加值增长了170多倍,生产总值增长了59倍,西藏经济发展实现了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

据旧西藏地方政府统计,1950年的西藏约90%的人口没有属于自己的住房。如今西藏农牧民人均住房面积达22.83平方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放牧——广阔的天地间,牧者的心情一定不错

旧西藏没有一条公路,2008年,西藏基本实现了县县通油路,全区公路总通车里程达到51300公里,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由公路、铁路、航空、管道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



1   2   3   下一页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