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蒋体系”中国人物画
蒋兆和在人物画上的成功,与著名画家徐悲鸿的帮助是分不开的。1927年,蒋兆和在上海经友人介绍与徐悲鸿相识,两人因志趣相投,颇有相见恨晚之意。徐悲鸿比蒋兆和大9岁,生于江苏省宜兴市的一个书画世家,此时,徐悲鸿刚刚结束了长达8年的欧洲留学生活,艺术观念和写实能力都渐入佳境。因此,对于自学成材而有志于写实人物画的蒋兆和来说,徐悲鸿是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
蒋兆和作品《杜甫像》
当徐悲鸿看到蒋兆和用毛笔、水墨创作的人物画造型准确生动、笔墨苍润变化自如时,他兴奋不已。他帮助蒋兆和逐渐去掉广告画上的艳俗之气,直面现实生活,表现画家深刻的艺术思想。在与徐悲鸿的交往中,蒋兆和逐渐从一个街头画家成长为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的艺术家。50年代以后,蒋兆和的创作进入丰收时期,他创作了《阿Q像》、《杜甫像》等很多精彩的肖像画。这些肖像画虽没有《流民图》那样撼人心魄,但格调高雅笔墨更加纯熟,对人物的精神气质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蒋兆和作品《阿Q像》
早在赴法国留学之前,徐悲鸿就发表了《中国画改良论》,指出中国画人物造型的幼稚,例如:画手总是少画一节手指,胳膊和腿橡木桶一样僵直,身体不能扭转、脸面不能侧视等。他认为这些毛病既是源于中国画家对透视学和解剖学的无知,也归因于中国古代过分倡导山水和花鸟画,对于人物画复杂的造型问题却没有形成研究的风气。对此,徐悲鸿主张中西结合:“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
用毛笔、宣纸、水墨这些纯粹的中国画工具材料,画出写实油画般的效果不是一件容易事,既需要熟练的笔墨功夫,又要有高超的素描造型能力。欧洲的留学经历使徐悲鸿成为出色的油画家和素描高手。徐悲鸿开始从一个人物肖像做起,逐渐完善着自己创造的新人物画。《李印泉像》、《泰戈尔像》都是他肖像画的代表作。经过一些年的尝试后,他在1940年创作了巨幅作品《愚公移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