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0月29日,中国人物画家蒋兆和的巨幅作品《流民图》在北平(今北京)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正殿展出,来自各界的观众络绎不绝,仅十几分钟,50套《流民图》的照片就全部售空。
画展被日本宪兵强令停止,但参观的人群仍不停地回头,总想多看一眼。因为这幅作品画出了国人对侵略者的强烈不满,人们纷纷向画家投去感激的目光。
现实主义的杰作——《流民图》
《流民图》是蒋兆和在1941年到1943年创作的巨幅人物长卷。当时日本侵略者已侵占了中国的半壁河山,战争使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的灾难之中,人民渴求生存,渴望和平。特殊的历史背景激发了画家创作《流民图》的灵感和情绪。1941年,在北平沦陷区,蒋兆和以超凡的胆识和智慧开始了艰苦的创作,并在1942年完成了《流民图》草图。接下来他逐一找模特儿写生,分段放大制作。为了掩人耳目,他画一部分藏一部分,在两米多高的画板上只留一两个孤立的人物形象,使人无法了解画卷的全部。
蒋兆和作品《流民图》
他在北平竹杆胡同113号一个狭小的画室里埋头苦干了三年,终于完成了这幅现实主义的杰作。
《流民图》高2米、长26米,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幅现代人物画长卷。全图刻画了100多个与真人等大的各阶层难民:残垣断壁下尸骨横卧、路皆乞丐、抱着死去女儿的悲愤母亲、空袭中捂着耳朵的老人、弃婴、疯女人、流离失所逃难的人民、上吊的父亲和哀求的女儿、破产的手工业者、痛苦沉思的知识分子等等。画面重现了战争给中国人带来的人间地狱的惨状,直指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具有深沉的悲剧意识、博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史诗般的震憾力量。
1944年,《流民图》转移到上海,由上海的一家慈善机构以募捐名义展出,当《流民图》展示在上海人民面前,观者无不为之激动,踊跃捐款。观众的热情引发了日本侵略者的不满,《流民图》在展出期间被当局强行没收,并在一段时间内下落不明。
1952年春天,在遗失8年之后,《流民图》在上海某处地下室里清理垃圾时被发现并重新回到画家手中时,已经只剩下半幅了。一件旷世杰作遭此厄运,实在令人惋惜。
1957年,经过重新装裱后,这幅13米长、2米高的残卷在莫斯科展出。《流民图》融汇中西画法、神形兼备、构思深刻,是画家长期生活积累的结果。前苏联美术界有人称蒋兆和为“中国的伦勃朗”,也有评论家把他比作“东方的列宾”。
1998年,蒋兆和夫人萧琼将《流民图》残卷捐献国家。如今《流民图》收藏在中国美术馆,并作为镇馆之宝长期陈列在三楼展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