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芭蕾舞、法国现代舞、印度瑜伽功、帕格尼尼的音乐……《九卷》的表现手法兼及中西,有人将它喻为“中国式的Hip-Hop”。这部“洗心大戏”曾在2008年仲夏于保利剧院轰动上演16场,创下该剧院演出场次最多、平均票价最低两项纪录。经历了两轮大规模全国巡演之后,2009年8月,《九卷》开始了全国第三轮巡演。
跟宗教无关的“修行戏”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以“欢喜修行”为主题的《九卷》在北京推出,继而票房飘红。彼时,中国和世界遭逢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冰雪灾害、汶川地震、金融危机……人们的心灵一度处于不安之中。《九卷》刚好应和了人们的心灵需求,因此被称作是一出“扶平戏”。
《九卷》卷三·勤
舞台上,一缕晨光,斜照在绿树上。树旁,一只仙鹤头顶盘香,缭绕的香迹时高时低……观众入场后,如同进入天然道场,很快便心净神定。用导演刘震的话说,这九卷故事,不单是展现僧人的生活,而是想用讲故事的方式,探讨一些禅学文化。《九卷》的立意可概括为两句话:将功夫演化成诗,愿众生欢喜修行。
“我们把《九卷》叫做修行戏,跟宗教并没有关系。修行就是塑造人的行为,不拘任何形式,不拘任何状态。”保利演艺经纪有限公司总裁于洋说。在他看来,所谓修行,并不一定像佛教徒那样诵经打坐。骑着三轮车卖菜,哼着小曲,遇红灯停下,身上不见异味,无碍观瞻……这也是欢喜修行。《九卷》中,纯粹的僧装只有一套,在敲木鱼的那场戏中出现。“其他服装,都很时尚,并没有一定要刻意仿照佛教。”
功夫作为国粹,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最大程度地挖掘中国功夫的内涵,使它与其他艺术形式完美结合,平复现实中人们的情绪焦虑,这些问题排练《九卷》之际,反复拷问主创人员。
过去的舞台功夫多半只是功夫的展示。而《九卷》却赋予功夫一个“情感”,使它能更精确地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这部戏的总顾问、作家阿城认为,以前的功夫使勇好斗,耀武扬威,是武化的东西,现在用文心、武德来表达,这符合和谐社会诉求,也符合人性。“功夫不是用来比武、格斗,功夫的最高境界是‘不武’,如同‘武’字的含义为‘止戈为武’一样。”宣传总监李军称这部全新的功夫舞台剧就是要讲这个道理。
于洋透露,这出戏最初就没想做得太抽象,否则,知识层次不高的人群可能会谢绝它。“按照阿城的理论,竹子等舞台背景根本不要,越简单越好。可是我们必须考虑大众因素。如果精简到最纯粹的版本,只能给特定人群看,而那些人其实并不需要‘看’修行,他们的修养就可以抵作80%的修行。真正需要修行的还是大众。”然而,考虑大众并不意味着一味迁就。有人建议这出戏再娱乐一点,于洋不能苟同。“为什么《歌剧魅影》能历演不衰,原因是它有可看性的同时,一定有艺术性。但这之间要有一个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