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图片新闻
上海世博会:中国的,世界的
2009-08-12 16:17 作者:乔天碧

 

   中国馆借鉴唐代建筑风格

   在世博会规划图中,中国馆享有东道国的先天优势——紧邻黄浦江,处于南北、东西轴线交汇的视觉中心。其体量也让它雄踞于其他场馆之上。中国馆目前的地上面积约7万多平方米。

   

   中国馆以“东方之冠”为构思主题,取自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斗拱(效果图)。

    世博会后,其他国家馆都会照惯例拆除,而传统斗拱造型的中国馆将作为永久建筑保留。根据国际展览局和《国际展览公约》规定,世博会外国馆在展览结束后必须拆除。这既是为了防止过度商业化,也是防止主办国浪费大量土地资源。上海世博会的永久性建筑约占整个园区面积的30%,其余皆为临时性建筑。这些永久性建筑吸收运用了大量的中国元素,具有上海本地建筑特色。

    “中国馆的设计刚刚出来的时候,有人说像日本建筑。实际上,是最正宗的中国唐代建筑元素在里面。日本传统建筑借鉴了很多唐代的建筑元素,并一直传承延续下来。在中国,唐代建筑的风格中间有些是断掉的,我们现在又重新采用唐代建筑的元素。”朱咏雷解释说。

    中国馆高63米,相当于20多层楼高,外形既像官帽,又像一个装粮食的斗,寓意“中华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

    中国馆运用了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的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构建,大多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两千多年前就已有雏形,唐代发展成熟。中国馆表面运用了一种主要用于印章镌刻的字体,其笔画折叠堆曲,颜色为“故宫红”。

    而主题馆的构思则取自“里弄”(上海人称建筑之间的小通道为里弄)和“老虎窗”(上海俗语,指一种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建筑手法上则运用了传统手工艺“折纸”,形成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的构建。

    在永久性建筑中还有更多先进的设计理念。以世博演艺中心为例,这个能容纳1.8万名观众的飞碟状建筑里,观众席可以根据演出需要和观众容量在4000座、8000座、1.2万和1.8万座中进行选择变换,舞台可以根据演出内容在大小、形态,甚至在360度空间进行三维组合,为各类演出提供巨大的舞台设计空间和各种视觉效果。这一设计在国内是首次运用。

    “先进的能源利用技术,在园区内都得到了利用。”朱咏雷介绍说。所有的永久性建筑都采用了太阳能屋顶、雨水搜集装置。世博轴是园区内最大的单体项目,长1045米,宽99-110米,世博轴除了起到引进人流的作用,两边都是商业设施,世博会结束后,这里可能就是一个大型的商场。世博轴设置了6个巨大的阳光谷用于采集阳光和雨水收集。每个阳光谷的上端大小相当于足球场,下面相当于两个球场。因为园区位于黄浦江两岸,江水与建筑内的温差被用于制冷或制暖,这就是所谓的“江水热流”。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