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港澳侨';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台港澳侨
赴台交换生手记
2009-07-31 10:26 作者:朱思婧

    “谢谢”

    这是我在台湾的4个月里,听见最多的一个词。

    当巷口卖红豆饼的阿妈把包好的便当递给你的时候,她会亲切地说声“谢谢”;

    当超市收银员把打印好的发票交给你的时候,她会亲切地说声“谢谢”;

    当宿舍管理员完成例行的消毒工作,走出寝室时,他会亲切地说声“谢谢”;

    当乘坐校车到达目的地的同学走下车时,他们会亲切地说声“谢谢”;

    一开始,我总以为那一声“谢谢”是出于商业目的,制度程序的需要,并不很看重。

    然而当4个月的学习结束后,我发现,心中最怀念的,不是“开放到晚上12点的图书馆”,不是“免费上网的计算机中心”,不是“24小时营业的7-11超市”,而是那一声“谢谢”。因为在这个词语的背后,我感受到了台湾古朴真挚的人文情怀。

    在“清华大学”校园内,随处可见的小狗,那是学校收养的街头流浪狗;人社楼内的阳台上郁郁葱葱生长的花草,那是老师们领养的植物;推广教育组办公室门外挂着“岁月静好”的书法作品,那是学生对老师的祝福。走出校园,街角边突然闯入视线的精致咖啡小屋,公交站台边竖起的报纸阅览架,超市门外为救困帮贫设置的发票捐款箱,每一处的设置,都能让你体会到那一份充满诚意的用心。

    我被这样深厚的人本主义长久地感动着,它让我相信,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终将是“与人为善”的真诚情感。

    2008年6月21日,朱思婧登上了台北101大楼。过完这天,她满20岁,而在台湾4个月的交换生生活也圆满地画上句号。“俯瞰暮色笼罩的台北,回想这4个月在台湾生活的点点滴滴,不知道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述内心的感慨。越到时间的末尾,我越是进入一种失语的状态。”她说。

    朱思婧是2005年以来大陆近千名以交换生的名义赴台求读的大学生之一。他们虽无留学之名,却有留学体验和经历,在异乡体验着不一样的大学生活和喜怒哀乐。如今,他们“点点滴滴”的求学经历将会被真正的赴台留学者所复制。

    伴随着两岸大三通正式开启,2009年台湾当局拟对大陆学生赴台留学正式解禁,招收大陆学生赴台就读,这是台湾首次公开招收大陆学生。虽然具体方案和招收范围尚未确定,但这仍意味着两岸持续半个世纪在学生交流和学历互认上的隔阂,将第一次在真正意义上得到消弭。

    另一个令不少在大陆就读的台湾学生兴奋的消息是,目前,大陆与台湾两地学历互认工作已经开始筹备,台湾将分步承认大陆高校学历,率先获认可的将是北京大学等39所学术声望卓著的高校,随后扩大至77所“211工程”院校。大陆从1985年就开始招收台湾学生,目前在大陆就读的台生约有7000名。多年来,大陆台生的数量在增长,但他们的学历却一直得不到台湾当局的承认。

    在台湾4个月的交换生生活

 

(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2006级学生)



   上一页   1   2   3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