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80后”与“草莓族”相遇
在大陆,“80后”这个概念早已深入人心,相应地,在台湾,人们则喜欢用“草莓族”来形容当今的台湾大学生。
“我们这一代人,社会普遍评价是‘娇生惯养,抗压力和耐挫折力历史最低’,就好像草莓一样,外表光鲜,内心脆弱,不堪一击。”同专业的台湾同学佩琳笑着解释道。
在我接触到的师生中,提及两岸学生的竞争力,他们达成的共识是:大陆学生的优势在于勤奋刻苦,自我要求严格,成绩优秀;台湾学生的优势则在于灵活包容,团队合作意识强烈,创意突出。
课堂上,当我飞快地记下老师提出的观点,并尝试去理解时,一旁的台湾同学信诚嚼着未吃完的早饭,大声对老师说:“老师,你能再解释一遍吗?我不大明白。”
晚饭后,当我抱着教程和讲义急匆匆地向图书馆赶去时,同专业的台湾同学庭烨发来简讯(编者按:大陆称短信):“晚上9点后有时间吗?我们小组想邀请你一起讨论下《长恨歌》。”
深夜12点,当我还在电脑前为第二天的课程报告拼死挣扎时,来自基隆的漂亮美眉淑婷在MSN给我留言:“思婧,快到楼下,今晚我们社团要到相思湖捉鬼。”
……
这样的例子,在我4个月的交换学习中,是数不胜数的。
也许因为出生在同一时代,我并不觉得作为“80后”的我们和被称为“草莓族”的台湾同学有着什么本质的不同,相反,都呈现出这一代的典型特征:最受宠爱而又倍感孤独;自信而又略带疑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