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4日,我来到了台湾新竹市“清华大学”。在这里,开始了为期4个月的交换学生生活。
“我是来自大陆的交换生”
刚到“清华大学”的时候,每当向台湾的同学介绍时,我都会加上着这句“前缀”。得到的回应也是各式各样:
“真的哦?大陆来的耶,好酷!”
“交换生?是那种来一个学期的吗?好特别哦。”
“武汉是在河北吗?离上海近吗?我好想去上海啊。”
“我去年暑假去四川九寨沟玩的,武汉有什么好玩的?”
……
问题的新奇多变,很多是我没有想到的。问问题的同学大体分为三种:一种是曾经去过大陆,多半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有亲身体验,交流比较顺畅;一种是没有去过大陆,但有间接了解,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最后一种就是,没去过,也不感兴趣,对大陆的印象完全停留在教科书上的介绍,甚至还有的会表现出防御心理,生怕你会做出什么不礼貌的举动。
相比起来,和老师们的交流会舒服得多。开学时,拿着选课单去请每门课的老师签字,在进行简短的自我介绍后,老师们都会微笑着说上一句“欢迎你来台湾。”
新竹“清华大学”与“交通大学”每年都会举办“梅竹赛”(体育对抗赛),朱思婧在比赛的海报墙前。
在“清华大学”里,“大陆交换生”这个身份并不会给我打上特别的标签,一位台湾学长在和我聊天的时候,特别说道:“‘清华大学’有一条原则就是不让政治化的东西走进校园,政治是政治,学术是学术,生活是生活。这个准则,明理的人都会遵守。”在我日后的交换学习中,这果然得到了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