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后代留下金碗饭”
“文革时上课,马先生常把学生请到家里教,那时谁能上马老师家上课,我们都要多看一眼。”北京京剧院院长王玉珍回忆说。
20世纪50年代末,北京京剧团为培养接班人招收学员,作为剧团团长的马连良,亲自挑选新人。20世纪60年代初他任北京市戏剧专科学校校长,演出工作之外,还教授学生《白蟒台》、《审头刺汤》等戏。马连良一生收徒很多,南北各地多有马派传人。
马连良在京剧《借东风》中饰诸葛亮
一些名角在收徒弟和挑配角方面,由于怕他们盖过自己,故而不选强手、高手来配戏或培养。但马连良的舞台阵容全是精选之才。为此,他创设了一套方法,即签订合同。订了合同,即可安心演戏。
1951年,从戏校学习的冯志孝偷着出来看马连良演戏。“一晚上就是一个陶醉。马先生唱念做武,个头、嗓子、扮相都好,真是无懈可击,根基太好了,所以难学。”
看完戏回宿舍,冯志孝一路比划。路上,其他观众也跟着哼唱,走到琉璃厂,他听到一位观众说:马先生真是迷人啊,不多给你,也不少给你,恰如其分。
“马先生就是一个恰如其分。”这话,冯志孝一直记到现在。
马连良一直到老都看戏,有一次,冯志孝跟他去吉祥戏院看《甘露寺》,坐在后面,演员见来的是马连良,一紧张,角色出了差错。马连良告诉冯志孝:看戏是你照镜子,好与不好都能照出来。
纪录片《马连良·风雨回归路》的编导余楠认为,“对照梅兰芳,能更清楚地看清马连良。梅先生塑造的舞台角色莫不大悲大喜而且与其本人性别颠倒,因而他的艺术都沉浸在一种‘极致的冲击之中’。然而生活中,梅兰芳以‘不禅而禅’的心境换取宁静,反而处处如鱼得水。相比之下,马连良则让人不禁唏嘘徒留叹息。他的悲情人生,恰是因为他做艺人做得太彻底。他这辈子,除了唱戏在行,其他那些世故,鲜能游刃驾驭。”
“马先生给后代留下了金饭碗。”原北京京剧院副院长陆翱评价说,“跟谭鑫培和梅兰芳一样,他留下的艺术财富应该属于人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