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人物
“亚洲通”唐若文——访美国驻港总领事
2009-07-24 15:44 作者:[香港] 陈伊敏

    2008年8月14日,新任美国驻香港总领事唐若文(Joseph R. Donovan Jr.)抵港。作为总领事,他负责在香港特区及澳门特区的工作。“我每天都在学习,珍惜在亚洲每一学习机会。”之前的20多年,唐若文的外交生涯大多是在亚洲地区度过。他堪称一名“亚洲通”,从北京的厚重历史,到香港的自由和现代化,从台湾人的纯朴到东京的精彩,唐若文都如数家珍。因为太太是台湾人,现在,他不仅通晓中文、日语、韩语,就连方言闽南语也说得一口。

美国驻香港总领事唐若文

 

亲历中美伙伴关系的建立

    今年正值中美建交30周年。“在过去30年,中国发生的巨变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中美关系的扩展及深化是戏剧性的。”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和90年代初,唐若文曾两度在北京工作,从中国刚刚对世界打开门缝,到全面对外开放,再到内地经济的腾飞,唐若文除了近距离目睹巨变的中国,也亲见中美之间往来增多,日益建构了不断深化互利、求同存异的合作基础,奠定了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

    上世纪70年代,中美建交之初,唐若文正好在大学里学习“国际关系”,并对亚洲产生了浓厚兴趣。从未迈出国门的他大学毕业那一年,参加和平志愿者工作,在韩国当了两年英文老师。“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真正教会了他们什么,但是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他说。

    90年代,中国的国际地位渐升,中美开展了国际层面的合作。唐若文曾与美国前任朝鲜半岛问题首席谈判代表罗伯特·格鲁奇白天埋首于和中国、朝鲜进行棘手的谈判议程,晚上则到北京街头四处“寻味”,品尝正宗的意大利餐。忆往事,话外交,唐若文脸上绽放出笑容。

    回首30年来的人事变迁,唐若文说,中国外交官的高素养最让他印象深刻。他在80年代担任当时美国驻华大使洛德先生的特别助理时,结识了现任外交部副部长王光亚。两人常“切磋”问题,交流甚多。当时王光亚经常思考中美在联合国中的定位,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唐若文不得不努力“做功课”后才能应对那些问题。“他真是一位非常有耐性的外交官,”唐若文笑着总结道。

    “如果再有机会到中国,我最想做的就是四处游历,更多地了解中国的方方面面。”弹指一挥间,中美关系在沧海桑田中走过了30载悠悠岁月。唐若文指出,中美关系无疑是当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展望未来,他预见中美双方不仅在抗击金融海啸、清洁能源、气候变化等方面需要合作,中美的伙伴关系还将朝更有效地、更有建设性地展开,未来有双方将许多密切的合作机会。

全球最大保险机构美国国际集团(AIG)大厦位于香港中环商业区的黄金地段。摄影/黄子桉

 

“非常享受”在香港的生活

    在唐若文看来,香港是连接东西方的宝贵桥梁。

    唐若文与香港有着不解之缘,上世纪70年代第一次以游客身份来港,他对这座城市“一见倾心”,后来多次以私人身份访港。而70年代末在美国驻韩国使馆工作期间,他更成了香港的常客,利用感恩节休假,还经常在酒店吃星期天“早午餐”。在首次驻北京期间,又经常陪同洛德大使来港出差访港;大儿子也在香港出生,太太当时还是专门从北京到香港的医院生产,还在香港“坐月子”,待了一个月。 这位香港的老朋友,见证香港过去30多年的变迁。

    唐若文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来到香港时,还没有地铁,当时只有一条隧道。那时候,从天星渡轮下船看到的景致,与现在商厦林立的景象相比,大有沧海桑田之感。

    在接受采访时,唐若文多次赞赏香港的灵活求变特质。他赞叹,香港是个不断成长的城市,多年来,一直在重新发现和塑造自己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地区和全球经济环境。他以为,不变的是香港人非凡的活力。香港社会独立的司法系统、自由市场、信息新闻自由、以及对人权的尊重,都让这座活力之都在风雨中屹立不倒,也让整个城市蕴含源源不绝的能量。

    他说,“我相信香港在逆流中有能力克服挑战,抓住机遇并继续取得成功,继续为中西沟通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

    唐若文强烈反对别人将香港冠以“文化沙漠”之名。对中国文化兴趣甚浓的他,尤爱香港的历史博物馆,如果有朋友来,还会极力推荐。“那里的展出很丰富,涵盖了史前、古代以至现代的历史”“与其它亚洲城市比起来,这里是多么与众不同。”唐若文说,他和家人都“非常享受”在香港的生活,这里能吃上热腾腾的四川牛肉面,品尝精致的广东点心,听芝加哥交响乐团的雄浑之声,参观一流的历史博物馆。

    唐若文十分赞赏港府重视诸如电影、数码媒体及设计等创意工业的发展,认为“很有意义”。他指出,香港具备不少优势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香港自由开放的社会氛围给艺术、电影和设计人才一个很好的创作土壤,让他们尽展所长,发挥创意、尝试新意念及勇于创新。香港有完善的法制及知识产权保障制度,为推动创意产业提供良好保障。

    唐若文关注到,美国萨瓦纳艺术设计学院将开设香港学院。在他看来,这不仅有助于培育香港创意人才,还将吸引附近地区的创意精英在香港汇聚。

 

香港是“门户“与“平台”

    唐若文认为,在金融海啸危机下,保持背靠中国内地、紧扣世界的优势,能让香港在全球金融海啸危机下转“危”为“机”。

    唐若文说,过去30年,通过不断加深和内地的融合,同时与外国市场的紧密关系,香港一次次走出困境,创出辉煌。特别是近年来经历1997年金融风暴打击和2003年SARS肆虐的考验,香港人在逆境中展现了灵活性及创造力,克服了重重困难。“香港在适应性、开放性,以及灵活运用市场方面一向具有优良传统,作为一个以市场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应对当前的环境挑战,可以泰然自若。”他预期,香港紧扣内地和世界,大有机遇。

    据了解,有20%的内地企业希望以香港为平台大举对外扩张,“我相信,现在正是香港寻求与内地展开更多合作的绝佳机会。”唐若文认为,香港不仅是外资进入中国的门户,也成为中国内地企业走向世界的“平台”,并且这角色应该进一步强化。他说,香港积累了丰富的国际经商经验,强大的法制体系、专业的金融贸易服务,都为内地企业建立起走向国际的大平台。 他还建议香港发挥灵活性和适应性,在创意产业、环保、教育、医疗、科技等领域另辟蹊径。他举例说,香港特区政府豁免葡萄酒税的举措,使香港有望成为亚洲红酒展销、贸易及物流中心。

    目前共有6万名美国公民以香港为家,超过1000家美国企业在港投资,所雇用的员工总数占香港劳动人口的一成。美国在港投资达470亿美元。香港公司在美国的直接投资也高达32亿美元。美国是香港第二大贸易伙伴,截至2008年10月底,港美双边贸易额约243.75亿美元。在教育领域方面,唐若文称,香港可鼓励更多内地及美国人来港留学。目前约有8000名香港本科和研究生在美国求学,每年亦约有1000名美国学生在香港高等院校学习。

美国银行中心大厦位于港岛繁荣商业区,香港美国商会也设于该大厦中。 摄影/黄子桉

    唐若文说,香港和美国有很多共同的地方,除了金融和贸易的紧密关系,在香港,经济自由和个人自由同样被认为是社会繁荣的动力,而且“我认为,这是香港继续保有活力和开放的关键。”不过,他又直言,港府应完善监督体制,以防个人从不完善的规则中获利,从而导致经济泡沫甚至危机。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