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港澳侨';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台港澳侨
美国侨报:中国文化患上“大师饥渴症”
2009-07-16 13:57

美国《侨报》当地时间13日刊出署名文章说,中国文化患上“大师饥渴症”。年近百岁的季羡林辞世,在“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等耀眼的光环映衬下,各界的追思活动异常隆重,证明季先生在当今中国文化界具有高山仰止的地位。记得书法家启功离世后,很多人曾怅然于中国进入“无大师时代”。也就是从那时起,中国的“文化大师”却如雨后春笋,“大师”称谓几乎成了负面流行语。

文章摘录如下:

年近百岁的季羡林先生辞世,在“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等耀眼的光环映衬下,各界的追思活动异常隆重,证明季先生在当今中国文化界具有高山仰止的地位。

中国有“死者为大”的传统,在盖棺定论时饱受溢美也不稀奇,即使把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等等称谓都加在季先生头上,人们也不会提出异议。只是如“思想家”那样的头衔过于离谱,不但没有产生庄严感,反而徒增滑稽色彩。就像迈克尔?杰克逊死后,人们冠之以“世界天王”名号,这种吹捧似乎不是在怀念逝者,更像一种嘲笑。

记得书法家启功先生离世后,很多人曾怅然于中国进入了“无大师时代”,他们例数中国的戏剧、教育、曲艺、美术、文学、书法等人文学科,对中国文化的创新能力表达了强烈质疑。也就是从那时起,中国的“文化大师”却如雨后春笋,余秋雨、于丹等“大师”做派不足一论,单说近年走红的导演、作家、书画家、经济学者一概皆作“大师”状,以致“大师”称谓几乎成了负面流行语,与“专家”、“博导”一样饱受舆论诟病。

出现这样的文化现象也不全是当事人的错,更主要的是有些人需要以“大师门徒”包装自己,利用大师的旗帜为商业利益服务。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社会似乎患上了“大师饥渴症”,加上有些人亟须炮制文化权威,借以彰显自己的成就,由此导致了“假大师”泛滥成灾。

不幸的是,与世无争的季先生在有生之年沦为了这种世俗的牺牲品,他在《生命沉思录》中写道:“我从来不相信什么轮回转生。现在,如果让我信一回的话,我就恭肃虔诚祷祝造化小儿,下一辈子无论如何也别播弄我,千万别再把我播弄成知识分子。”这难说不是他对残酷现实的莫大失望。

文章来源:中新网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