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文化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我们一直在和水位赛跑”
2009-07-15 15:55 作者:张曼

“三峡文物得益于这些专家们”

    在1997年那次对口支援三峡重庆库区的会议之后,一时间,全国考古界的同行都奔赴重庆,“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各省考古所的……都来了。我经常偷懒地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东到青海西到上海,北到黑龙江南到海南岛,有20多个省市都参加了。”王川平说,一时间,同行们见面都要互相问问,“你参加过三峡文物保护没”,没参加的都会觉得脸上无光。

    “我特别感谢这帮同行们,对重庆库区的文物保护,有些人可以说是‘无私奉献’,要知道我们给的钱只是小工钱,有些甚至不够他们的路费。”他记得当时青海考古所的所长(现已调任南京师范大学),大老远带着考古发掘队到三峡来,过春节都不回家,因为往返要很多路费,花了路费之后,发掘的经费就更不够了。

    “这个时候我要么自己带着酒,要么有同行带着酒去工地慰问他们,那帮人可是真能喝啊,后来我们排名,全国的考古界,以省市为单位,青海省最牛了。”说到这,他哈哈笑起来。

    北京大学孙华教授也几乎年年带着队伍来三峡库区,并跟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师范大学合作联合办了一个研究生班,给重庆一下子增加了十几个文博考古研究生,这些人日后都成为了重庆考古工作的骨干。

    三峡重庆库区文物保护领导小组地面组的组长袁泉也对这些支援库区的同行们心怀敬意。2000年他跟随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单位考察整个库区的水文石刻的工作,“沿江大概有38个点,而且都在不通路的地方。大夏天一帮专家们打着光膀子,戴着草帽,坐着小棚船,沿着江走,到了哪个点就下船勘察,有的在江边,有的还要走一两里地去看。”碰到荒野之地,还常常吃不上中饭,走了将近一个月。

    袁泉还陪同设计白鹤梁保护方案的葛修润院士,走过一次三峡,“他不仅是关心白鹤梁,对整个三峡的文物保护都很关心。那时候都70多岁了,还很敬业,每天到下面看文物点,看过之后,把他的一些想法跟我们做交流。三峡文物真的是得益于这些专家们。”

    与此同时,王川平领导筹建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也于2005年建成开放,标志着三峡文物从抢救保护阶段进入后期整理修复、综合研究和全面展示阶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