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签了100多份合同”
一边是大江截流,三峡工程的上马,另一边是大量文物亟待保护,他和同行们意识到这种形式非常不利。在他们的请求下,重庆直辖市挂牌的第二天,国家文物局跟重庆市人民政府在重庆召开了全国文物系统对口支援重庆库区文物抢救保护工作会议,号召全国文物系统对口支援重庆三峡库区,希望以对口支援的名义引起大家对三峡库区文物保护的关注和支持。
会上,市政府成立了重庆市三峡文物保护专家顾问组,聘请了俞伟超、黄景略、罗哲文、黄克忠等一批全国知名的文物专家为顾问组成员。会议期间,市文化局与全国31个文博科研单位及大专院校签订了1997年度重庆库区文物抢救保护项目协议和意向。这次会议奠定了历时10年的全国文物系统会战三峡库区的基本格局。
“那天在会上,我们一口气就跟全国的队伍签了1000多万工作经费的协议,全国的队伍要到重庆三峡库区来,跟我签协议,一口气就签下1000多万,当时1000多万就不得了啊。那天签了100多份合同,一份最多签6次,签得手软,但是我很高兴,后来在会上我说了一句,我感谢我的父母为了起了一个很简单的名字。”回想起那会的场景,王川平仍然禁不住笑起来。
他说其实当时“身上一分钱也没有”,因为当时三峡文物经费还没有正式批准,但是他相信一个负责任的政府,一个负责任的工程,是不会对文物保护不重视的。王川平于是鼓励大学垫资入场,在他的号召下,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一些很好的大学都相继垫资进场。
他记得张柏当时在会上说,“三峡文物保护的重点在重庆,难点在重庆,成败的关键看重庆。”而刚刚直辖的重庆市领导也都表态:一定不会让全国人民失望,一定要交出对祖先对子孙满意的答卷。
他说,从现在看来,那次会议就基本上标志着重庆的三峡文物保护工作全面铺开了。他所领导的三峡重庆库区文物保护领导小组也相应成立,分为地面组和地下组两个部分开展工作。
2000年6月,经过组织各方专家进行反复考察论证,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批复了《三峡工程淹没区及迁建区文物保护项目和保护方案》,同意将1087处文物列入保护规划,地下文物723处,地面文物364处。其中,重庆库区的文物为752处,包括地下文物506处,需要完成发掘面积约126.88万平方米,勘探面积1015.25万平方米;地面文物246处,需要搬迁保护(含异地复建)90项、原地保护58项、留取资料98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