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文化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我们一直在和水位赛跑”
2009-07-15 15:55 作者:张曼

“我一直过着倒计时的生活”

    “还是安全第一,大家辛苦了。”电话这头,王川平对陈涛说。

    2008年底,已到退休年龄的王川平卸掉了重庆市文化局副局长及三峡博物馆馆长的职务,并没有因此轻松下来,他的肩上还保留着一担重任:三峡重庆库区文物保护领导小组组长。这是他担任这个职务的第12个年头,也是他分管重庆文物工作的第20个年头。

    谈起这场持续十几年、空前绝后的文物保护“硬仗”,他庆幸自己“总算在不太衰老之前做了一件事”。

    “从1997年一直到今年5月18号,我一直过的是倒计时的生活,牌子在那晾着,离135米蓄水还有多少天,离156米蓄水还有多少天。”王川平笑着对记者说,“我们一直在和水位赛跑。”

    1992年第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兴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决议,并于1994年正式动工。水库建设将分期蓄水,1997年大江截流,坝前水位升至82.28米(海拔,下同);2003年坝前水位升至135米;2006年坝前水位升至156米;2009年坝前水位升至175米,工程全部建成。水库总面积为1084平方公里,受淹面积632平方公里,涉及湖北、重庆22个区县。和大坝的建设、库区移民的安置、环境保护及生态平衡等问题一样,三峡库区文物保护问题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修建三峡大坝的决议仅仅两三个月之后,国家文物局就组织了一帮专家,由副局长张柏带队,前往三峡库区考察。

    作为重庆文化局分管文物的副局长,同时也是国家局邀请的专家,王川平代表重庆方参加了这次考察活动,他回忆说,“当时条件很艰苦,我们在重庆租了一条轮渡船,在船上吃住,沿江考察,最后在宜昌上岸。主要是考察研究地下文物发掘和地面文物的保护问题,分地面组和地下组,我是两个组都参加。”

    “重点不在于发现新的点,而是在于寻求什么保护思路,地下的文物肯定就是发掘,重点是地面文物。地面那么多文物怎么保护,比如说石宝寨,当时有好几个思路,专家们去考察就是为今后制定方案提出思路,当时有说搬走的,我跟两位重庆方同行的思路是加固山体,就地上移,我们戏称它为‘重庆方案’,石宝寨那时不在重庆辖区内,当然这个方案最后被更权威的专家否定了。

    那一次考察之后,国家文物局在四川和湖北都分别建立了一个工作站,跟踪文物保护的情况,王川平坚持在重庆也设立一个联络站。事实上,当时重庆尚未直辖,一期和二期水位的蓄水水位涉及的文物保护工作基本上与重庆无关,三期以后才有相关工作要做。

    “当时我有一个预感,三峡工程基本上决定重庆可能直辖了,这个是研究重庆历史文化的人很早就会有的预想。”王川平这么描述自己当初执意设立联络站的初衷。

    预感最终竟成事实。1997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重庆正式成为继北京、上海、天津之后的中国第4个直辖市。辖区扩大后,三峡库区文物保护的重担也来了,需要保护的文物数量一下子占到了整个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总量的7成。那时起,王川平的倒计时生活也就拉开帷幕了。

    几年前考察时轻松议论的石宝寨保护问题,也真成了他的难题之一。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