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就不用多说了,结果好就行了”
位于三峡库区涪陵城北长江中的白鹤梁题刻,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15米的天然石梁。每年12月到次年3月长江水枯时,才露出水面。梁上刻有自唐广德元年至当代石刻题记165段,记录了1200多年间72个年份长江历史枯水位情况。除此之外,梁上还刻有黄庭坚、朱熹等历代名人的诗文真迹3万余字,被称为“世界水下碑林”。
三峡库区蓄水以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的白鹤梁,也将被淤埋江中。为了使人们能欣赏到白鹤梁的风貌,三峡重庆库区文物保护机构采纳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建造水下博物馆的“无压力容器”保护方案,在白鹤梁题刻比较集中的中段东头80米左右的上面,修建一个内外都有水的无压力保护壳体,将长江的江水经过一种过滤装置过滤后再注入保护壳体内,并在壳体外围修建参观廊道,游客可以通过廊道的玻璃舷窗观看题刻景观。
历时8年的建设,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终于开馆了。应邀出席国际博物馆日活动的国际博物馆协会跨文化委员会主席阿马尔·加拉先生,参观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后赞不绝口:“设计和建设都非常有创意,体现了中国在文化保护方面的高超能力。”
对于陈涛来说,这也意味着他终于可以结束两个多月没有回家的日子了,尽管白鹤梁所在的涪陵区离重庆市区仅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女儿已经在家待产多时,这一次回重庆,他跟老婆上朝天门的家具市场给尚未出世的外孙挑了张婴儿床,然后又匆匆赶回了白鹤梁,后期的清淤工作仍然在进行中,来不得半点懈怠。
算起来,这是他来负责白鹤梁工程的第7年,个中滋味,难以言说。“过程就不用多说了,结果好就行了,我们都是小人物”,他说。据了解,投资达1.89亿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是三峡文物保护里最大的一个项目。
潜水员成功通过减压舱进入题刻保护壳体清淤的时候,陈涛在第一时间给王川平挂了个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