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所提出的民生主义,强调进行社会改革必须关注民生,特别是关注贫苦农民。这点在当时以至今日的中国政治上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和有益的启迪作用。他重新解释了的三民主义,曾经成为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和共同纲领。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革命的新民主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胜利。
记者:您如何看待他的局限性?
尚:孙中山既是中国的世纪伟人,但归根到底也是一个平凡的人,是中国公民中的一员。他同样是血肉之躯,同样有七情六欲,同样是奔流热血的普通生命。他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鲜明的性格特点。但他是深深根植于普通人之中的一个大写的人。他和任何伟大人物一样,也有其思想认识发展的过程,也有个人的局限性,不能把他神化或偶像化,更不能供奉到神灵的殿堂。
应该抛掉一向把伟人视为完人、圣人,并为尊者讳的习惯思维方式,平心静气地、客观地探讨他思想里的新旧、政治上的得失,把他置于社会的、个人的矛盾漩涡中进行如实的剖析,理想的评价。
孙中山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没有能够正确地阐述中国近代化社会性质,以及中国革命的各种根本问题,没有能够科学地概括出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因而,无法给中国人民指出取得彻底胜利的道理。和历史上许多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都有他们的缺点一样,孙中山在他的前进过程中,也有他的缺点。这主要是由于时代局限性和历史条件而造成的,是无法避免的。要正确对待,不能过分苛求他十全十美。
记者:有人说孙中山是理想家而非实践派,您如何看?
尚:孙中山在世时,他的反对者就说他是“孙大炮”,说空话而不办实事。他逝世后又有人说他是个理想家而非实践派。我认为这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
从革命实践方面,我认为,孙中山是一位勇往直前、谋求建设新国家的革命实干家。他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就是救国存亡、强国富民。他近40年的革命生涯中,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封建势力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仅武装起义就有11次之多,愈挫愈勇,百折不挠。他因为爱国而革命,革命则为着建设新的国家。
孙中山对中国建设和管理的思想也十分丰富。他深切地感到要使中国富强起来,必须改变当时落后的经济状况,花大力气开发中国的资源,发展中国的实业。他把这一问题看得极为重要,视为“今后中国存亡的关键”,并力图设法去实现他的理想。比如关于《实业计划》的制定和极力推行等等。
记者:为什么说他既是中国的伟人,也是世界的伟人?其人格魅力何在?
尚:他既是中国的伟人,也是世界的伟人。由于他本身的经历,走遍全世界,有远大的眼光,把中国的革命跟世界的潮流和世界先进的思想结合在一起,具有世界意义。特别是民主革命,比如越南、朝鲜这些国家跟他都有交往。他关注东方民主革命,关注世界大势,在世界人民心目中也受到崇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