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家庭医生式服务”正在北京社区大范围开展,在自愿签约的原则下,居民在协议书列出的服务项目下选择打勾,便可以与社区签约,接受家庭医生的个性化健康服务,并免费享受慢病管理、上门诊治等一系列健康服务。
小病、慢病找社区
2012年双节长假前的一天中午,甘家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诊室前,患者络绎不绝,门诊主任蔡新宇接到一项任务,甘家口社区一位70多岁的大妈生命垂危,需要紧急出诊。

患者是社区的老病号,有严重的糖尿病、高血压,近期内心脏先后安装了7个支架,蔡新宇早已心中有数。看着眼前大汗淋漓的患者,心前区疼痛及喘憋明显,靠在椅背上动弹不得,蔡新宇和护士立即开始了急救。吸氧、测血压,阿司匹林、硝酸甘油迅速送进老人舌下,同时拨打了120。大妈靠在护士身上,蔡新宇高举着输液袋,老人在第一时间被送到医院,脱离了危险。
在北京,随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陆续完善,这样的急救成功事例时有发生。而小病慢性病找社区解决,已经成了社区居民的就医选择。
国内外的经验表明,90%以上的小病、慢性病都能够在基层社区医疗机构解决。
2011年,北京16个区县启动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至2012年3月底,北京市共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团队3180个,家庭医生式服务累计签约79万户,共161万人。2012年底前家庭医生式服务已实现北京市全覆盖的目标。
居民遇到感冒等“小病”不再去大医院排队挂号,而是通过自己的家庭医生拿药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在社区接受全科医生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指导,“分级就诊、双向转诊、康复在社区”已经成了共识。
“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以及预防保健人员组成。与团队签约的家庭能享受以下个性化服务:每年进行一次健康评估,并制订个性化健康规划,使服务对象知道自己的健康状况以及如何自我干预;重点对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慢性病患者,提供24小时电话健康咨询和分类指导服务等。
2012年起,北京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都延至晚8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医疗服务包括全科、药房、化验等,晚上坐诊的至少有一名高医资医师。同时,为了方便居民夜间问诊,社区医生24小时保持“健康通”手机畅通。
一直以来,人们习惯了“生病就医”的医疗模式,甚至认为不生病就不用进医院找医生。
一位经济学家曾经得出这样一个等式:花费1元钱保健 = 8元钱治疗 = 100元抢救费用。
随着新医改的推进,人们越来越关注和信任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仅能提供给居民基本医疗的服务,更多的是承担预防、保健以及康复等功能。
海淀区双榆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率先在北京市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了健康管理科,通过建立健康管理科,创建健康档案、开展健康讲座,进行信息化监测、风险评估、健康干预,逐步改变着目前社区以“医疗”为主的现状,充分发挥“六位一体”的功能。
每周一到周三,医生都会分散到各个社区,在帮助老人量测血压的同时,讲解一些常用的健康知识。除了主动下到社区,健康管理科每周二还安排健康大讲堂,讲课内容根据社区居民听课意见进行安排。现在该中心的宣教和慢病管理工作,已经在许多社区的老年人群中开展,下一步,要走进年轻人,让他们也接受健康管理,帮助他们把好健康第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