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向高效节水农业转型


2013-03-15 13:42:18     作者: 文/本刊记者 卢茹彩 图/陶克图    字号: T|T    来源:

吴忠市红寺堡区虽然位于宁夏中部川区,可供耕种的面积并不小,但是,由于这里干旱缺水,传统的农业种植投入高、产出低,探索发展一条既节水又高产出的农业发展之路成为红寺堡人这些年的头等大事。

葡萄架起来的新生活

“我们这里的葡萄可以跟法国波尔多相媲美。”一提到葡萄,位于红寺堡区中圈塘村的每个人几乎都成了专家,以往连波尔多在哪里都不知道的村民,现在提起波尔多和红寺堡的葡萄,能比较得头头是道。

 
葡萄园的笑声

作为中圈塘村的支部书记,杨国文同时也是村里的葡萄种植大户。2012年,他家种了24亩葡萄,收入20多万元。而10多年前,杨国文从罗山脚下的山区搬到红寺堡时,和其他村民一样,全家靠种植玉米为生,辛苦一年也就赚几千元,很多村民的温饱问题甚至不能解决。

“以前葡萄伤人,现在甜人。”杨国文说,由于种植葡萄的前三年没有任何收益,2007年刚开始推广葡萄种植时,杨国文没少被村民追着攻击,现在,他还是会被村民追,只不过,是追着他要葡萄苗。

“其实不能怪村民有抵触情绪。当时,别说种葡萄,能吃到葡萄的人都吃的很少。”杨国文说。葡萄种植在当地是新事物,政府为了推广葡萄种植没少下功夫,对农户发展酿酒葡萄每亩补助100元,发展鲜食葡萄每亩补助150元;政府免费开沟,免费提供种苗及立柱、架丝,免费开展技术培训。算下来,种植一亩葡萄的前期投入约2700元,其中政府补贴资金超过1700元,占到总投入的65%。与此同时,政府还引导宁夏科冕实业有限公司、内蒙古汉森酒业集团宁夏分公司等与农户签订销售合同,打消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

 
红寺堡区是国家级重点扶贫扬黄灌溉区,这是扬水渡槽

现在的中圈塘村是远近闻名的葡萄种植基地,村里所有的土地均种植葡萄,总面积近万亩。一户家庭少则种植七八亩,多则三四十亩,2012年,全村的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年。

乔文生不仅是中圈塘村的葡萄种植户,也是红寺堡区林业局的“技术干部”。作为“土专家”,他不仅要管好自己家的十多亩葡萄,还要负责村里子甚至是全区的葡萄种植。“去年全区很多地方种植的葡萄都受了灾,唯有红寺堡预防得好得以幸免。”提起他在技术方面的“成就”,他津津乐道。根据他们的测算,如果种植传统的玉米,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每亩地每次的灌溉量超过600方,而葡萄种植采用的是沟灌法,一亩地用水量不到400方,节水近一半。但是,一亩玉米除去成本之后的收益只有七八百元,而一亩葡萄的纯收益超过7000元,是玉米的10倍。

乔文生从种植葡萄的那天起,就每天坚持写日志记录葡萄的生长,几年下来,日记本攒了四五本,被区里来的搞研究的“洋专家”拿去作为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他重点培养了村里的30个多技术骨干,分片包干,负责不同片区的技术维护。政府还为他们组织到其他地方去参观取经。但是,大规模的种植葡萄也会遇到瓶颈。“种植葡萄的科技含量不高,对劳动力的需求很大。每天七八十元的收入对于年轻人来说太辛苦,他们都不愿意干,宁可出去打工。”乔文生说,同时,在种植葡萄的过程中,现在的种植户更多地追求产量而不是品质,但是,随着将来市场对葡萄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不压产量提品质,则很容易被市场淘汰。他希望政府能提前引导种植户来做好转变。

截至2012年底,红寺堡区的葡萄种植已经超过11万亩,其中企业投资种植超过3万亩。全区已经有6家葡萄酒生产企业进驻,对酿酒葡萄的需求量将持续增加,从数量到品质的提升也必将很快展开。

1   2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3-12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