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德动情地说:“想想过去,我们无怨无悔。如果没有15团穿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和田没有今天。我们也是尽到自己的责任了,受罪、受苦,也没啥,像我们这些老同志,看见社会的变化,国家的变化,我们过去的受苦受难都是值得的。”

90岁高龄老战士汪怀德家住在北京援建的新楼里,宽敞、明亮。他也是那年经过长途跋涉来到和田。想起当年,老人记忆犹新。
“1952年我在昆仑山上放羊。山上狼多,我就养两条狗,天天拿着枪在羊群周围转着,狼从来没吃到过一只羊。一天下大雨,洪水冲散了羊群,小羊被洪水卷走,我一次又一次从洪水中抢救着小羊,这些羊是部队交给我的任务,不能少一只。抢救回来的小羊冻得不停地发抖,我赶紧生火,一只一只的烘干,雨停后,又把丢失的54只羊,全部都找了回来,因为这件事,部队授予我一等功。
那年我的铺盖丢了,我不心疼,最让我心疼的是一张照片,那是我和王震将军的合影。好几次部队安排我去北京,让我去见毛主席,可是每次我都忍住了,我说我是真真正正的为党和人民服务的,见不见毛主席都一样。当时一师的司令员李海清说我:‘为啥不去,这么光荣的事情不是谁都能去的,你啊,就会当无名英雄。’我说:‘我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人民服务,都是我应该做的,没什么可表扬的。’
1954年,我在昆仑农场试挑了几只猪仔,当时指导员看我挺会挑猪仔,就问我愿不愿意学兽医,我说党叫我干啥我就干啥,就这样开始学兽医了。1966年,我喂养的从苏联进口的30只种羊成功产仔45只,全部成活,超额完成任务,部队授予我一等功。1981年8月份,我正式退休,指导员都舍不得我退。在我退休之后,经常有很多人找我去给牲畜看病,我从来不收取一分钱。”
陪我采访的是两位年轻人,一位是农14师宣传部干事陈正宇,两年前大学毕业,今年刚刚考上公务员,就离开繁华的乌鲁木齐来到和田。另一位来自北京的志愿者韩胜。也才20多岁,去年大学毕业,现在在47团政工办锻炼,已经工作一年了。
一身迷彩服的韩胜直率、热情。
他告诉我,毕业时,自己没有留在北京,也没有回到父母的身边,好男儿志在四方,他选择了新疆。他曾经有很多很多的梦想:想做一名反贪局局长、教育局局长或者当一名社会志愿者,还想过去做生意赚很多很多的钱,去建一所类似哈佛的大学,把世界上有名的老师全部请过来给中国学生讲课。并且每年去贫困区建一所抗震的希望小学,帮助那些没有书读的孩子完成学业。说到这里,韩胜腼腆一笑。
后来,国家出台实行“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政策,让志在四方的大学毕业生进行选择。经过海选、初试、面试,层层选拔,严格考核。最后按10:1的比例录取北京高校毕业生67名“西部计划”志愿者赴新疆建设兵团、西藏、内蒙古对口支援。公示名单一出,韩胜看见自己榜上有名,非常高兴,不仅是自己梦想得以实现,而且和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是一致的。原来因为自己学历低和专业不对口而落选的担心一扫而空。当有一次与高校项目办老师见面时,韩胜问老师自己为什么被录取时,“因为你的真诚眼神说服了我们在座的几位评委老师。”老师也很真诚地说。
韩胜觉得机会来之不易,一定要好好珍惜。在老同志的帮助下,下连队、搞军训、收红枣、忙演出,韩胜一刻也不闲着。他坚信自己选择是正确的,3年的“西部计划”将是他人生的第一笔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