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中国文化思潮的百年嬗变


2011-10-12 16:56:12     作者: 胡一锋    字号: T|T    来源: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不久,执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大举除旧布新,知识分子被要求改造自己的思想,各领域的“资产阶级思想”受到体无完肤的批判。随着意识形态一律局面的达成,争论多年的“古今中西”的文化难题似乎以一种非文化的方式宣告终结。但没过多久,一场以“文化”为名的所谓“革命”狂飙而来,家长制、血统论、山呼万岁等早已在辛亥时期就已经被人们唾弃的专制主义文化,穿上时兴的“革命”外衣,再次粉墨登场,反过头来“革”现代文明的“命”,带来一场空前的文化浩劫。正因为如此,“拨乱反正”后的人们深刻认识到启蒙并未完成,新文化运动诸贤们面临的难题依然拷问着当下的思考者,中国走向现代所面临的文化难题还需重新求解。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

在中西文化之争过程中,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在中国得到传播。与此同时,作为西方文化思潮之一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红色文化”,并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中国人早在清朝末年就已经接触到社会主义思想。但马克思主义真正传入中国是俄国十月革命之后的事,是作为救国的思想武器引进的,并一度空前兴盛起来。1927—1937年的10年,被史学家称为“红色的30年代”。而上海与延安,则是红色文化的两大发源地。

随着1930年3月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红色文化悄然兴起于上海。当时几乎所有的文化艺术领域都有倾向左翼的青年人,音乐、电影、教育、新闻等也都存在过一些左翼的小组。同时,各种红色作品也大量涌现。

20世纪30年代苏维埃运动时期,江西等地的革命根据地中一派俄国风情。留苏学生对苏俄照猫画虎、亦步亦趋,使红色文化以一种滑稽的形式在苏区铺天盖地存在着。经历了艰苦卓绝的长征到达陕北的毛泽东和他的同志们则痛定思痛,从中国古文献中独具匠心地拈出“实事求是”四字,向全党发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号召,提出了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强调民族形式、科学内容、为大众服务方向。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是青年人心目中的圣地,上海等地的左翼青年汹涌奔赴西北。据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统计,仅1938年就有1万余人从这里获准去延安。他们的到来,壮大了“延安知识分子”群体,也加速了上海和延安的红色文化的合流。

新中国成立之后,延安知识分子们成为全国宣传文教领域的领导者,原国统区的“旧知识分子”不但在政治上而且在文化上向红色文化自觉“投降”。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中国民主同盟主席费孝通先生生前曾回忆过这一段心路历程:当时,知识分子认识到过去的一套没用了。“我们是文化投降的,我们代表这个知识分子阶层自己投降了,而且不是一个人的意识,也是真心诚意的。”

从20世纪50年代到改革开放,直至进入新世纪,政治舞台风云变幻,红色文化潮起潮落,从90年代的毛泽东热,到今天的“唱红歌”,但始终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显然,在百年的文化嬗变中,红色文化已演变为中国文化的一种传统,而且是一种最具活力和大众性的传统,融入当代中国人潜意识深处。

文化日渐走向多元

辛亥革命不仅是把满洲统治者赶下龙庭、在政治上终结了延续千年的皇权统治,而且在文化上颠覆了皇权的基础,把人们的思想从帝制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与文化嬗变相表里的,是自由精神的大解放。辛亥革命,唤起了作为个体的中国公民和作为整体的中华民族的普遍意识觉醒。从此,各种主义、各种思潮都有机会在中国社会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风采,供国人思考和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原有状态被打破,开放、多元化成为这30多年来文化格局的基本特征。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国门打开,“萨特热”、“弗洛伊德现象”、“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尼采现象”、“第三次浪潮”、“大趋势”等纷纷成为上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讨论最热烈的问题。

进入80年代,港台流行歌曲和港台言情、武侠小说一起进入内地,在大众层面产生了巨大影响。邓丽君的歌声传遍了中国的大街小巷。台湾的校园民谣、香港的四大天王,都成了通俗文化的热点。

      1   2   3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3-02

从2012年12月开始至今年一月中旬,贺岁档影片成了国产电影的天下。尤其是《人再囧途之泰囧》,更是创造了票房奇迹,突破12亿元的总票房使之成为电影史上最卖座的国产电影。

更多>> 深度报道

分账之争:中 ...

2012年岁末,超过40余部国产影片扎堆抢占贺岁档之际,一场有关电影票房分账的较量暂时告停。

行走在胶片上 ...

伴随着中国电影的不断发展,在不同的时代,不同风格的男女演员成为备受观众追捧的明星。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