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中央对外媒体甘肃行来到了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城西南约52公里处炳灵寺石窟。
“炳灵”是藏语“十万佛”的音译。炳灵寺石窟由上寺、下寺和洞沟三部分组成,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和新疆龟兹石窟并称为中国六大石窟。
炳灵寺石窟现存窟龛216个,石雕泥塑造像800余尊,浮雕佛塔56座,壁画约1000平方米。由于位于丝绸之路由中原进入河西走廊、连接青藏高原的重要交通节点上,其佛教艺术受到了同时代西方、南方和中原的多重影响,展现了因丝绸之路宗教交流而引发的外来艺术形式与中原文化的结合与发展。此外,炳灵寺石窟还是现存最早纪年题记的佛教石窟寺,为佛教初传入汉地提供了准确的纪年题记佐证,是中国石雕艺术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的石窟之一,见证了佛教在中国发展兴衰的全过程,以及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两种艺术形式的更替繁荣。
“炳灵寺石窟具有巨大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考古价值,社会价值,可以称之为中国‘石窟百科全书’。”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曹学文说。
2007年,炳灵寺石窟入选丝绸之路整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段首批申报名单。丝绸之路东起中国古都长安,西经南亚、中亚直达欧洲、北非,穿越27个国家,全长约8000公里。2013年2月1日,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于正式联合以“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名义申报世界遗产,由27个申遗点组成。曹学文介绍说目前申遗之前的保护准备工作已经完成,作为丝绸之路中国段首批申报申遗点之一,10月将迎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专家的考评。
据了解,炳灵寺石窟被列为丝绸之路整体申遗重要备选点以来,已投资150万元对171龛唐代大佛保护维修工程,对大佛面部、手部、脚部等进行考古修复。目前,已经完成了《申遗文本》和《管理规划》编制、遗产航拍测绘等工作,文物电子档案、监测系统以及唐代大佛维修等工作正在积极进行之中。
“以前石窟保护工作就是修修补补,现在借助高科技数字检测系统,对水温,洞窟的微环境,地下水,二氧化碳含量,游客控制等因素进行测量。”曹学文说。
然而,科研人才短缺和当地刘家峡水库的修建导致黄河水位上涨是目前石窟保护最大的难题。河水每年两次倒灌入石窟洞前狭长通道,有些洞窟的湿度达到了90%。现在,炳灵寺文保所与兰州大学合作研究的《刘家峡水库和山洪对炳灵寺石窟的影响》的研究项目正积极寻找解决方案,以期更好保护这一珍贵文化遗产。
“申遗成功能更好地推动炳灵寺的文物保护工作,让全民共享世界文化遗产。”曹学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