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中央主要对外媒体甘肃行采访活动拉开序幕。记者团一行14人第一站来到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成立于1950年8月,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是一所优势和特点比较鲜明的多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占地2880亩、实际教学面积2000亩,拥有56个民族25000余在校生的真正多民族高等院校,建设有67个本科专业、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并有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西北民族大学始终坚持面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特色学科优势,形成了一批优秀科研成果。其中记者团重点参观了解了中国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格萨尔研究院和生物工程与技术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三个西北民族大学的特色学科。
中国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致力于解决民族语言文字在信息化过程中的科学技术问题,在院长于洪志教授的带领下,学院科研团队成果“藏汉双语信息处理系统”199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藏文视窗平台、字处理软件和藏文网站”200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于洪志教授对多民族环境下,迫切需要发展民族地区信息化有更深切的体会。“在信息化发展飞速的时候,我们不能让少数民族同胞们没有新媒体可用,落下时代前进的脚步。”她说。正是在这样的信念促使下,她带领中国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不断进步,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
格萨尔研究院是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文化研究的结晶,协助学校完成《大型格萨尔文化数字资源库建设及其应用研究》工作,以藏文、蒙文、国际音标出版重点图书《格萨尔文库》。学校承担的土族《格萨尔文库》编撰工作,是唯一由高校承担的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生物工程与技术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依托西北少数民族特殊物种资源,以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疫苗工艺、人畜共患病、合成生物学等6项技术为研究方向。建立了中国西部省区20余种特有动物及地方品种种质资源细胞库;获得农业部“兽用药品生产文号”,进行口蹄疫疫苗的规模化生产;进行“全悬浮细胞生产禽流感灭活疫苗的工艺研究”工作等。
西北民族大学校长赵德安在记者会上说:“西北民族大学坚持‘立足西北,服务民族’的办学宗旨,践行‘以人为本,助人成功’的办学理念,秉承黄土地精神和黄河精神,力争把西北民族大学建设成特色更加鲜明、实力更加雄厚的少数民族培养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