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可持续发展,中国人自己的选择


2013-03-07 11:31:34     作者:    字号: T|T    来源:

可持续发展,中国人自己的选择

 策划/采写 中国外文局经济报道组

 张世福 闻育旻 李宗品 仇江鸿 马艺文 孙朋浩 王瑛

“中国、美国、欧洲、印度和日本将成为世界并行的5条巨龙。”

讲这番话的,是全国政协委员、曾出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的林毅夫教授。他还不止一次地预测过,2030年,中国将超越美国和欧洲成为世界最大的市场。

时至今日,已经有不止一位经济学家做出过与林毅夫相同的预测,但是也在同一时期,“中国经济崩溃论”亦甚嚣尘上。有西方媒体甚至一度把中国经济“硬着陆”与欧债恶化、美债瘫痪、中东动荡和英国退出欧盟并列为2013年度可能威胁世界经济复苏的5只“灰天鹅”,即“可预见的重大威胁或危机”。

成为“巨龙”,还是成为“灰天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前景似乎从来没这么扑朔迷离过。而造成对未来预测呈现巨大反差的根源,恰恰是中国人自己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转型战略。

崛起之道

过去30多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中国经济一路高速增长,创造了9.8%的平均增长率。2012年的GDP总量稳居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根据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教授的计算,1820年中国GDP占全世界的32.9%。但从19世纪开始,在同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竞争中,中国远远落后。到1978年,中国GDP仅占世界的4.9%。而2010年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跃居全球第二位;出口超过德国,跃居全球第一位。 

在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看来,过去30年高速增长的奇迹来源于新生的市场经济制度解放了人们的创业精神。市场制度的初步建立,解放了长期为落后制度所压制的生产潜力,这使得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的高速增长。 

吴敬琏的观点在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梁小民那里也得到了印证。在后者看来,改革开放之初在农村推行的“包产到户”,对农村经济活力的激发为后来的进一步改革和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而大量私营企业的出现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活力,如今它们所创造的价值已占GDP总量的60%左右。进入新世纪以来,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给科技创新创造了条件,这反过来又成为新的经济活力。此外,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因素是,不断完善的法律体系所提供的保障,例如《物权法》和《专利权法》实施并受到了重视。因此,梁教授表示“对中国经济有信心”。

持类似观点的还有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李稻葵教授。李稻葵认为,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有两大推动力,一是庞大的人口规模所蕴含的消费能力;二是城镇化过程中对基础建设的不断投入,以及大量人口迁移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的转变。

中国特色

   随着体量的增大,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的分量与过去已大不相同,而增长的速度也渐呈放缓之势。回顾近年来的数据,7.8%1999以来中国经济增速的最低值。因此,当前出现的一种观点是,中国今后的经济增速将保持在7%-8%的“中速增长区间”。

令人忧虑的不只是经济增速的变化。“如今随着两大因素的出现,人口红利优势正在中国慢慢丧失。”梁小民指出,一是随着GDP的增长,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工人们对工资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由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在80后一代成为社会劳动力主力的今天,劳动力短缺现象开始出现。

世界银行曾有数据显示,人口红利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高达30%以上,但目前这一数字正在逐渐下滑。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亦在公开场合表示,2030年以前,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将会稳步、逐步减少。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曹和平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亦称,随着劳动力价格的不断上升,企业频现用工荒,使得依靠低成本的劳动力获得竞争优势变得日益困难。从表象上看,人口红利的消失严重拉低了企业利润,给其经营活动带来了巨大挑战,但从长远来看,却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也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因此,现阶段人口红利应该向改革红利迈进,开展各领域改革,包括提高劳动效率、新技术改革以及货币资本市场改革等。

除人口红利、成本优势不再外,中国长久以来依靠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增长模式亦难以为继。

1   2   3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3-12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