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中国新领导人眼中的世界


2013-02-06 10:32:26     作者: 朱锋    字号: T|T    来源:

习近平和他的同龄人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学习西方的一代,是强调知识可以改变国家、改变命运的一代,更是深受邓小平务实主义思想启发、挣脱中国“左”的意识形态束缚的一代。

2012年11月16日结束的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产生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五代领导人,习近平出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和中央军委主席,2013年3月他还将出任中国国家主席。这位新任的中国最高领导人将如何领导中国的国内建设和改革进程,如何规划和实施中国的外交关系?等待着这位中国新领导人的肯定不只是荣誉、权力和聚光灯,更多地可能是考验和挑战。

这位中国今天的最高权力拥有者究竟会如何来看待世界?又将怎样来处理对外关系?习近平的外交和他的前任胡锦涛的外交会不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和调整?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显然对展望未来中国的内政外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可以肯定的是,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将在促进中国和世界的共同繁荣、稳定和发展中,有自己的作为,也将展示中国新一代领导观察和认识世界时新的眼光和魅力。

首先,习近平这一代的中国领导人,接受教育和成长都是在改革开放之后。

1978年的中国,刚刚开始向世界打开大门。习近平和他的同龄人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学习西方的一代,是强调知识可以改变国家、改变命运的一代,更是深受邓小平务实主义思想启发、挣脱中国“左”的意识形态束缚的一代。他们年轻时的这种经历和认识,深深印刻在他们的观念深处。

因此,当这一代中国人成为国家领袖的时候,他们依然将继续兑现他们年轻时候的那份求知、求新的热情。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将继续愿意向世界学习,愿意在逐步推进中国改变的同时去追求中国的利益。1985年,当时在中国河北主管一个农业县的习近平访问了美国艾奥瓦州。这是1982年他的父亲唯一一次访问美国时曾经来过的地方。访美时习近平对美国农业成就的深刻印象,是对他以后在中国地方的管理经验的重要补充。以至于2012年2月他再度访问美国,重回当年他待过的艾奥瓦州的农民家庭,开上一次拖拉机试一试依然矫健的身手。2011年9月,美国副总统拜登访华后曾对《纽约时报》记者谈到他和习近平相处5天的印象,那就是,习近平对美国的政治体制有兴趣。习近平事实上将对一切能够让他的国家强大的事情有兴趣。

其次,从他们身上所接受的邓小平务实主义思想的烙印来看,习近平将会务实和灵活地处理中国外交中的棘手问题,例如和美国的关系。

2012年2月习近平对美国的访问,在相当程度上是在复制1979年1月邓小平对美国的访问。习近平在美国与总统奥巴马会晤、参观五角大楼、发表午餐演说、到艾奥瓦州农家见老朋友、吃巧克力、看NBA。像邓小平1979年访问美国一样,习近平走进美国白宫,也走进美国的社会,更愿意走进美国的文化。

他访美的行程中,并未将时间更多地花在谈论已经变得越来越沉重的两国政治和战略话题上,而是像邓小平一样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中美关系的直观,但却更加生动的理解。例如,他说“太平洋足够宽广、可以容得下中美两个大国”。即便对2011年11月美国宣布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不满,他也只说“在亚太关系中不应该过多地依赖军事力量”。在中美人权争议上,他同样“避重就轻”,强调“人权发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些话不多,但却透露着习近平的一种信念,那就是不管中美关系有多少问题、争议,甚至潜在的冲突,领导人的战略能力之一就是“举重若轻”—再困难的事究竟如何去处理,首先取决于信念和心态:在信念上要坚信只要合作和诚意,就没有过不了的“坎”;在心态上,过多地纠缠于争议和对争议背后的利益的“盘算”和对方意图的“猜忌”,只会因为拘泥小节而失掉大势。

第三,习近平这一代中国领导人,必然也是“中国信念”更加坚定,但同时对世界事务的了解更加成熟和深刻的中国领袖。未来在处理中国的对外关系上,习近平时代的中国外交必定是“原则”与“灵活”、“理性”与“务实”、执着于“发展中国”但同时又具有“广济天下”胸怀的中国外交。

习近平在2007年中共17大出任高层领导之后,代表中国政府开展高层外交一直是他个人公务的重要内容。从那时到现在,他曾访问过32个国家,足迹遍布美欧日和亚非拉等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这些经历不仅为他提供了熟悉国际事务的历练机会,也是他在对外交往中展示个人睿智和思想的重要场合。2012年9月在中国与东盟高峰论坛上,习近平非常公开地对南海争议表达了中国政府的决心,那就是中国将通过和平对话与协商处理与有关东盟国家的关系。而对于从2012年4月日本“购岛闹剧”所引发的中日钓鱼岛危机,习近平在7月7日于清华大学举办的首届“世界和平论坛”上坚定地表示,在领土主权问题上面对日本右翼妄图颠覆历史和东亚战后秩序的图谋,中国“拒不让步”。南海领土争议和东海钓鱼岛冲突性质截然不同。习近平的讲话,生动地表达了中国领导人对于处理好这两种争议的战略思考和原则立场。

习近平的外交,将会对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为中心的路径选择更为自信。这种自信不是来自于对中国现在的官方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信仰,而是中国已经取得的成就和未来仍然将继续的崛起进程赋予了他们坚定的信心,在中国基层长期工作所积累的经验和认识赋予了他和他的同事能够将中国带到一个新的发展周期,继续开拓中国和平发展进程的执着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习近平必定也是一位民族主义情感强烈的中国领导人。在他们的意识深处,继续“把中国的事情办好”,让中国变得更加强大和富裕,是开创“红色中国”的他们父辈们的期待,也是他们政治生涯的理想归宿。对于自己的内政和外交,他们更想赢得掌声的,不仅要来自于中国,也要来自于世界。他和他的同事将更多地承担“脚踏实地,先把中国的事情办好”的历史性使命。

在习近平的世界认识中,只要中国继续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世界应该给予中国必要的尊重和应得的礼遇。因此,对于那些挑战习近平这一代中国领导人正在努力搞好中国的事业时,给予批判和恶意的人或者事,习近平的反击可能更加坚定。习近平将是一位肯定在对外关系上愿意展露自己个性的中国领导人。

2009年2月11日,习近平访问墨西哥时在和当地华人见面时所说的一席话,典型地反映了这一代中国领导人对于自身工作和努力的信念。习近平说:“有些吃饱了没事干的外国人,对我们的事情指手画脚。中国一不输出革命,二不输出饥饿和贫困,三不去折腾你们,还有什么好说的。”习近平这一代领导人对于正在把中国变得更好充满信心。在他看来,一个“更好”的中国,肯定才能“更好”地贡献于世界。

戏剧性的是,世界对中国的期待,已经并不仅仅是一个“更好的中国”,更是中国应该致力于实现的“更好的世界”;或者是,一个中国人标准中“更好的中国”,可能将带来的“更坏的世界”。在当代中国,一个“更好的中国”和一个“更好的世界”,肯定会有更加平衡与建设性的理解。

习近平日常工作中“柔和坚定、刚柔并济”的个性也将在他作为中国最高领导人处理与世界关系时充分展现出来。2012年习近平访问美国凸现了两个特点:一,他是一位经常在镜头面前“会笑”和“会放松”的中国领导人,第二,他是一位在访问美国时主动去获取乐趣的中国领导人。他毫不顾忌地说他喜欢美国好莱坞的大片,他是NBA湖人队的“粉丝”。这样一位经常从美国文化中感受到乐趣。并且会自如地放松地笑的中国领导人,会怎么认识和处理与世界的关系呢?我们可以有理由相信,未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会因为习近平的到来,而更多地拥有 笑容和放松。真的如此的话,习近平将给中国外交带来一场真正的革命。

朱锋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

北京市第十一届政协委员

中华青年联合会委员

中国留学归国人员协会常务理事

中国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3-12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