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影子银行:如何回到阳光下?


2013-11-04 18:02:23     作者: 特约记者 曲 成    字号: T|T    来源:

次贷危机以来,影子银行渐渐浮出水面,每次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影子银行都如影相随。为减少影子银行的破坏作用,各国殚精竭虑。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13年10月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写道,“中国影子银行系统的快速信贷增长仍然是一项关键风险”,敦促中国必须对影子银行活动实施更严格的审慎监管。

然而,中国的影子银行与其他国家地区影子银行有本质的区别,作为正规融资渠道的一种补充,其存在和发展有其合理性,甚至有其必要性,但风险不容小觑。

目前坊间也有传闻“监管层正在沟通,酝酿让银行理财资管计划通过在上交所、深交所开户,直接进入二级市场,而不再像以前那样借助通道”。

试点理财资产管理业务,正是对于银行理财业务的进一步规范,希望尽可能把影子银行纳入到监管之内。

影子银行功过参半

影子银行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所出现的一个重要的金融学概念,诞生于2007年的美联储年度会议。

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定义,影子银行是由(部分或完全)在正规银行体系之外的实体及业务活动所构成的信用中介。其特征是投资银行通过提供商业票据从市场大量借入短期资金,然后通过债务担保证券等方式提高杠杆率,它是一种高风险的操作手法。

不同于美国,中国金融市场影子银行所指对象不大相同。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对本刊记者表示,中国的影子银行包含两部分,一部分主要包括银行业内不受监管的证券化活动,以银信合作为主要代表,还包括委托贷款、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等进行的“储蓄转投资”业务;另一部分为不受监管的民间金融,主要包括地下钱庄、民间借贷、典当行等。

之所以称之为影子银行,是因为此类银行业务将表内的信贷业务转移到表外,逃避了存贷监管要求,存在缺乏透明度、管理混乱、高杠杆率、高期限错配、高流动性错配和高风险错配等共同问题。

过去数年间,中国式影子银行迅速膨胀,2012年中国社会融资总额为15.76万亿元,其中非银行信贷占比为48%。截至2012年底,银行理财产品余额7.6万亿元,信托行业资产管理规模突破7万亿元,这两项业务是银行表外融资业务的最主要组成部分,而在2008年末,这两项数据总额尚不足2万亿元。

急剧扩大的影子银行有可能成为中国式金融危机的触发器。证监会主席肖钢2012年10月曾撰文称:“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根本就是一个庞氏骗局,在一定的条件下,投资者一旦失去信心并减少购买或退出理财产品,这样的击鼓传花便会停止。”

影子银行因其信息披露不充分,从而导致金融监管和社会监督困难重重,更甚者,则会导致非正当竞争和欺诈等违规甚至犯罪行为。2008年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影子银行就被视为始作俑者。

对于中国的影子银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巴曙松表示,中国影子银行资金流向绝大部分都流入到实体经济,填补了在正规银行信贷服务里满足不了的融资功能,这和通常所说的与实体经济脱节,与风险分散和高杠杆扩张为基本特点和功能的、达到金融工具价格泡沫扩张的影子银行有根本差距。

业内共识是,在中国,影子银行往往集中于一般金融业务以外的空白区域,显示了一定的市场必然性。影子银行是长期管制利率导致的必然结果,作为正规融资渠道的一种补充,其存在和发展有其合理性,甚至有其必要性。影子银行的增加可以视为一种过渡时期的现象。中国的金融系统正在摆脱大型商业银行垄断的局面,向着基于自由竞争的多元化银行系统过渡。

1   2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3-12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