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未来经济增长不会出现“硬着陆”


2013-08-06 10:44:29     作者: 陈玉洁    字号: T|T    来源:

未来经济增长不会出现“硬着陆”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 

7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上半年中国经济的半年报数据。最引人注目的经济增速定格于7.6%。其中,一季度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

乐观者认为二季度7.5%的增长好于预期,而悲观者则认为经济下行压力依旧很大,中国经济仍然没有脱离“硬着陆”的风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预言:在整个‘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的增速将维持在7-8%之间。

在历经30多年的高增长之后,中国经济受资源、环境等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潜在增长率的下降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总理李克强最近三次提及稳增长,特别是在79日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时,明确提出要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年初,政府就制定了7.5%的增长目标、900万的就业以及3.5%的通胀率预期。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如何破解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如何进行产业的转型升级?我刊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

GDP增长率全年有望达到7.5%左右

人民画报: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速为7.6%。您如何看待这一数据,以及如何预测今年下半年的经济走势?

张立群:进入2013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长显现下行态势。GDP增长率一季度为7.7%,较上年四季度降低0.2个百分点;二季度为7.5%,较一季度又降低个0.2百分点。在连续两个季度回落之后,我认为未来经济增长将趋稳。

分析短期经济增长态势,关键要看市场需求变化。今年以来经济增速下行,主要是消费、出口需求增长放缓。

一季度消费实际增长10.8%,同比降低1.3个百分点;剔除热钱扰动,有关部门估计出口增长率为6%左右,同比下降3个多百分点。上半年消费实际增长率较一季度提高0.3个百分点,投资增长较一季度下降0.8个百分点,剔除热钱因素后,估计出口增长率较一季度降低2个百分点左右。主导中国经济增长的内需(消费、投资)增长基本平稳,出口增长没有大的滑坡。

从未来趋势看,预计消费将平稳增长;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会有所提高,房地产投资基本平稳,受前两项投资和结构调整因素推动,预计制造业投资增速下降趋势将逐步改变,投资增长基本平稳;受外部市场环境向好,人民币汇率升值趋缓,支持出口措施增加等因素推动,预计出口增长将有一定恢复。目前库存处于历史低位,预计库存变动对市场需求影响不大。综合起来,从需求角度看,未来经济增长总体趋稳。

综合分析,我预计GDP增长率全年有望达到7.5%左右。

人民画报:当下有不少担心中国经济将会“硬着陆”的声音,您如何看待?

张立群:我判断中国经济增长不会“硬着陆”。其基本原因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改革开放使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范围不断扩大,创业活力增强和生活水平提高从生产和市场需求两个方面推动了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而中国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高储蓄带来的资金优势,对外开放和自主创新结合形成的技术供给优势,有力地保障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这些基本条件目前仍然存在,没有本质的改变。

其一,消费方面,增长具有较高稳定性。中国居民基本消费占比仍然较高,2011年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城镇居民为36.3%,农村居民为40.4%,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消费刚性较大;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逐步完善,支持基本消费的能力比较稳定;住行方面的消费尽管减速,但仍保持正的增长,电子消费等新的消费点扩大。

其二,投资方面,在确保“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大建设项目按期完成,采取多种措施支持住房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增加需求压力较大地区的城市住房供给,积极推进结构调整、稳妥调整低水平过剩产能的情况下,投资可以保持平稳增长。

其三,出口方面,在稳定人民币汇率升值速度,进一步完善支持出口的各项政策前提下,出口增长有望接近上年水平。

从政策方面看,2012年宏观经济政策已经适时地转向稳增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更加注意稳定市场需求,投资增长由落转稳,政策环境越来越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稳定。

综合分析,我认为未来经济增长不会出现“硬着陆”。

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

人民画报:即使经济增长不会出现“硬着陆”,GDP的增长也难以再维持在高位水平,这是为什么?

张立群: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重创了发达国家经济,也使国际贸易水平明显降低。世界货物贸易出口额2003-2007年年均增长16.6%2008-2012年年均增长3.2%;与之对应,中国出口增长率由29.2%降低到9.4%,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明显减弱。

从国内看,城镇体系发展粗放,不协调、不均衡。人口、产业等经济要素重点向一、二线大城市集中,这些城市对此缺少预见和必要的准备,承载能力严重不足。突出表现之一,就是越来越明显地抑制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

近年来一、二线大城市堵车现象越来越严重,限制购车的城市不断增加,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的势头受到抑制。2002-2010年,中国汽车销量年均增长24%2011-2012年降低到3.4%

房地产方面主要表现为供地瓶颈制约。尤其是买房需求集中的一、二线城市,房屋建设用地供给越来越不足。2012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比上年下降19.5%。为了稳房价,政策重点集中于管理买房需求,必然使房地产市场化水平下降。2002-2010年,城镇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年均增长18.7%2010-2012年年均增长2.7%2012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销售形势明显好转,但总体是恢复性的。在一、二线城市供地制约和稳定房价背景下,房地产市场快速扩大的时期已经结束。

汽车、住房市场降温不仅影响到汽车工业、房地产建筑业,而且影响到重化工原材料、装备制造、能源、交通运输等多个产业,导致国内市场需求增速全面下降。而劳动工资、土地、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价格,污染排放收费标准持续提高,则增大了企业成本,压缩了利润空间。面对这一重大变化,企业需要调整转型,包括项目建设主体、项目预期、融资方式等都面临调整。这也使经济内生性增长能力减弱,潜在增长率下降。2003-2007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11.6%2008-2011年年均增长9.6%2012年增长7.8%

我国需要高品质的城镇化

人民画报:现在我国的经济增速放缓,进入了经济升级转型的关键时刻。现在的经济转型处于何种阶段?中央政府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政策应当把重点放在哪些方面?

张立群: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重要的转型过程,而这一转型将为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准备一个重要的基础。这个过程也是对风险的根本上的化解。

经济的转型升级包括产业的转型升级、高品质城镇化的启动,也包括制度层面的一系列完善。所有这些都是支撑中国经济更高水平、更小代价、更可持续增长的准备。

经济转型从企业来看,是在环境变化以后做到发展。现在企业面临的市场条件和成本水平都发生了变化:订单数目下降,成本提高。需要从过去依靠数量的扩张和低成本优势,转移到靠技术创新,特别是核心研发能力的提升以及品牌的打造上。还有就是依靠人员素质的提高,从过去的简单劳动向设计队伍的扩大、技术工人的增加来转变。这个过程我想目前各方基本上已经形成共识,而且在实践当中,大家在应对这个环境上在做出很多的努力。

而更重要的是产业的转型升级。它会带来一系列的投资亮点。比如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事实上伴随着很多投资活动。另外,信息消费,包括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的“宽带中国”战略,它会带动很多消费点。电子商务等与信息消费相联系的新的增长点也会不断增加出来。所以我们说,产业的转型升级,既使我们的产业在更高的发展水平上来发展,也有助于扩大内需。所以转型和扩大内需之间有可能形成一种互动的良性循环的关系。

中国的经济转型还需要高品质的城镇化。

迄今为止,城市承载能力的瓶颈制约,对汽车市场和住房市场的快速发展都带来了约束。城镇化的瓶颈还反映在另一个方面,就是现在城市里产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狭小,房租、地租、物流成本、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劳动力进城难,留下来更是难上加难。

为了破解这个难题,我想现在很重要的就是让产业布局在空间上能够舒展开来。以城市群为基础,把城市的功能协调起来,通过立体的交通系统和各种基础设施系统,让小城镇的生产、生活品质和大城市是一样的。如果能实现这一点,就会缓解大城市的压力,形成大、中、小城市共同发展的态势。

高品质的城镇化第一还是要强调规划。一个城市群中各个城市的功能是互补而不是趋同的,这个功能定位要由规划来提供和界定。同时,规划要有民众的参与,所有生活在城市群区域内的民众都应该对这个规划发表意见。规划形成后,要通过人代会批准,要具备法律的严肃性。第二就是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要强调品质。对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应该建立问责制度。必须要对成效做评价,如果有问题,责任应该是终生追究的,这样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才能够有保障。

第三就是公共服务。政府不光是去招商引资、搞项目,现在政府的工作重点一定要转到公共服务上来。户籍制度放不开,很重要的原因是城市的公共服务发展水平滞后,跟不上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需要。这方面要提到一个相当高的位置加以重视。

第四就是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要把一个有秩序、有规则的市场建立起来,首先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现在已经在采取很多措施,比如各级政府都在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其次是减少对困难企业的过度保护,完善退出机制,真正做到能进能出,政府不要在这个方面过多干预。再次是让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比如资源型的产品:电的价格、能源价格、油价,包括汇率、利率,都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政府只做管理和风险的防范工作。这样会使整个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有明显的提高,使适应这种市场竞争环境的企业数量增加,这就是我们讲的,改革释放的红利。

高品质的城镇化我认为是现在经济转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这个转型会释放很大的发展空间。

人民画报:按照您的推断,中国的经济会以7-8%的增速维持一段时间。您认为这将维持多久?

张立群:现在我认为中国经济有两个方面是值得关注的,一个是稳增长,要有能力把经济增速维持在7-8%之间。另一个是推转型,通过转型使中国经济由过去低水平的数量扩张,由大量消耗资源、影响环境的发展,转到更加注重品牌、注重质量的生产和经营上来。

在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到中速增长阶段的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风险点。包括困难企业的增加,或者金融坏账的增加、资金链条的断裂等。稳增长就是要防控这些风险点。防止转型带来的风险使实际经济增长率落到底线以下,也就是7%以下。

不过,我国的这次经济转型不是在衰退背景下的转型,是在一定的增速下的转型。这二者风险的烈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认为当前的风险,有,但不是大范围的。这个转型如果我们把握得当的话,是可以比较平稳、比较温和的。

我认为,7-8%的增速应该在“十二五”期间可以保持。7%这个底线我想经过努力是能实现的。但是,经济的转型我们也不要把它看得太简单,它是需要时间的。城镇化瓶颈制约的打开也不是短期能实现的。经济增速是不是会降到7%以下,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控制转型当中的风险,让它不成为系统性的、区域性的风险。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3-12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