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琳琅满目的运动品牌走出了商厦,进入到了超市、社区,一时间,“运动品牌热”充斥着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假想,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买一身运动服,13亿套运动服的市场大蛋糕足以令所有运动品牌商家乐翻天。正是带着这样美好的愿景,本土运动品牌和国际知名品牌在中国大地上蔓延开来……
10年后的今天,市场赐予商家的蛋糕不但没有如期而来,各项利润指标下滑的黄牌却一张一张接踵而至——
2012年,匹克体育在营业额、净利润等主要业绩指标上全面下滑,与此前发布全年业绩的安踏体育、361度一起,宣告了运动品牌行业的高速增长时代就此结束。

2012年,匹克、安踏以及361度的平均存货周转天数分别由2011年的49天、38天、40天上升至去年的80天、51天和56天。
2012年,361度成人运动服装的平均售价为每件79.4元,而在2011年,该数字为94.7元,下降了16%。
2012年底匹克零售网点数为6483家,比2011年底净减少1323家。
本土运动品牌2012年用“很受伤”来形容并不为过。不少品牌已经伤及“元气”,在市场竞争方面表现得力不从心。昔日的快速发展与繁荣的市场表现哪儿去了?本土品牌在发展过程中究竟遇到了什么困境?
渐行渐远
“10年前,一身运动服对于我们工薪阶层来说,不是一笔小数目,穿出去感觉很时尚。久而久之,那种新鲜感没有了。各种品牌的款式也都差不多,无非就是标识不同而已,所以,现在也就不爱穿了。”“不值,国内卖得太贵。在国外20、30元的东西,在国内要卖几百块。”“质量越做越差,假货越来越多,真假难辨啊。”
以上是笔者在调查运动品牌在北京消费者心中定位时,大家的一些看法。从上述情况不难看出,运动品牌在大城市的市场消费群体正在大幅下降。在10名被调查消费者中,6名消费者表示,现在运动服饰已经和时尚无缘;3名消费者认为,本土运动品牌模仿多于原创,价格向国际品牌看齐,这种做法很不厚道。
在问及是否愿意购买本土运动品牌时,被调查者均表示,如果质量和价格合理,还是愿意购买国货。
正如一位被调查者所说,10年前,运动品牌在中国风靡一时,运动服饰在中国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李宁、匹克、361度等一些国内品牌快速崛起,成为了引领时尚潮流的运动服饰。一时间,商家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回报。于是,在国内、国际体育赛事和文化活动上,都能看到中国本土品牌的身影,本土品牌的品牌价值一路飙升。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运动服饰品牌的黄金时期,很多企业十分注重品牌打造,试图用品牌战略去赢得市场份额,短期内取得的效果十分显著。于是,大量的利润用在了品牌经营上,在产品研发方面的资金有些捉襟见肘,很多产品都是以模仿为主,一直在跟着国际品牌走,没有很好地为中国消费者设计出符合中国特色的运动服饰。致使中国本土运动品牌和国际品牌竞争中一直处于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