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都之难
亳州,作为四大药都之首,华佗故里,种植销售中药材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这些足以描述亳州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而最新的称号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亳州是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安徽)基地,这座基地还被商务部评为“第一批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成为安徽省唯一通过商务部评审的基地。

数据同样令人惊叹。目前亳州市农村约有近百万亩土地种植中药材,50万人从事中药材的种植、加工、经营及相关的第三产业,20万人在外从事与中药材相关的行业。
不仅如此,为了维护和打造药都的形象,多年来,亳州市大力开发中药提取、中成药、精制中药饮片、中药化妆品和保健食品,重点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有竞争力的中药核心企业,精心打造“中华药都、养生亳州”城市品牌。
亳州已经成为拥有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产业集群。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也已经成为国内品种最多、规模最大、交易最为活跃的中药材交易市场。现有医药制造企业78家,2011年,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实现产值102.36亿元,同比增长44.3%,工业增加值33.09亿元,同比增长27%;中药进出口总额近1亿美元。随着药业经济快速发展,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中药工业呈现集群化发展态势,中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然而,兴盛背后难掩中药材交易市场假药泛滥,屡禁不绝。
“市场上至少有三成是假货。”一位药商私下里说,药材销售商造假的方式五花八门,比如在麻袋装的风干蝎子中混入大量食盐增加重量等。更常见的造假方式则是打硫磺防腐、以次充好等。最新的事件是发生于刚刚过去的9月,亳州12家企业的中药材饮片存在染色和增重问题。
事实上,近年来,亳州市一直对中药材市场进行专项整治工作。今年6月,对中药材交易大厅和周边固定门店进行巡查,重点查处染色、掺杂、掺假等行为,加大惩处力度。然而依然是防不胜防。“每天2600种中药在出售,查处难度相当大。”一位亳州地方官员透露。
地方政府成立中药材交易中心目的之一也是希望控制药材造假行为,但是由于缺乏产品标准,以及缺乏对流通渠道、产地证明等的有效管理,使得管理者难以规范,外部监管极度困难。“严格地说,中药材没有保质期概念,因此每批货的成色、性状、新鲜程度等都不一样。即便同一品种,因为产地不同,药用价值、功效也不同;就算同一个品种、同一个产地,阳坡、阴坡又不一样。此外,采收季节和储存条件的不同也会导致药效差异。当然价格更是差异极大。”方敏说。
现在地方政府希望通过建立质量追溯机制,以期通过追溯药材的来源而对制假造假形成威慑。同样充满挑战的是,中药材交易是典型的熟人经济,对商人们来说,交易市场不过是临时集散地。在亳州交易市场最为火爆的二楼,每个摊位上陈列着小袋装的样品,供采购者询价看样,而实际交易则在场外,仓库多为私人场所。这种私下交易为追溯制造了难题。
亳州绝非个案,近年来,已有多个地区曝出中药材造假问题。业内人士认为,中国不仅缺乏统一的产品标准,亦缺乏中药种子标准和药材等级标准,且中医药多处于小、散、乱的旧有生产模式,造成了当下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