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焦点:人类安全与环境安全
转基因被认为是“人类有史以来发展最为迅猛的技术之一”。从1996年美国第一次批准转基因作物品种至今的14年时间里,已有29个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
据统计,截至2009年,全球种植转基因作物面积已达1.34亿公顷。目前全世界大豆种植面积的3/4,棉花种植面积的1/2,玉米种植面积的1/4,油菜种植面积的1/5,都为转基因品种。美国作为全球大豆的主要生产国,转基因大豆的种植面积已达90%。
另一方面,反对的声势也不弱——从一开始,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就与各种争议如影随形。即便在科学界,迄今也没有共识。
支持者们认为,转基因作物可以更好地抵御病虫害,从而减少农药用量,提高产量,并丰富食品的种类。反对者们则深表质疑,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人类健康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据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所所长林敏介绍,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地尚未发现可验证的、因食用转基因作物加工的食品而导致有毒或有损营养的情况,数以百万计的人食用了转基因作物加工的食品未发现任何不利的影响。
生物学博士、科普作家方舟子则认为,国人对转基因的恐惧缘于无知。
“人对不熟悉的事物往往会表现出本能的恐惧。在转基因的反对者中,许多人犯了寓言‘黔之驴’中老虎的错误——因为不了解而高估风险。”方舟子说。以抗虫转基因水稻为例,由于昆虫和人的生理构造有本质区别,水稻中的Bt毒蛋白仅对虫有害,对人无害。他引述世界卫生组织在《关于转基因食品的20个问题》中“谨慎但肯定”的说法:“目前在国际市场上可获得的转基因食品已通过风险评估并且可能不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危险。”
对于转基因是否违反自然规律的质疑,方舟子表示,相比现在利用紫外线照射或化学药剂涂抹诱使种子基因突变的“诱变育种”法,转基因的方法并不更加违反自然规律,相反,更具有可预测性和可控性。
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则坚决反对转基因粮食。
“目前只能用动物作为实验对象,来判断对人体有无害处。越来越多的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转基因粮食对实验动物有害。如俄罗斯科学家所做的小白鼠实验证实,喂养转基因食物的小鼠组二至三代后无生育能力,同时发现生育的子鼠死亡率极高或胎儿畸形。”蒋高明说。
今年2月25日,国际性非政府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公布了其最新调查报告——《转基因作物的经济代价》。报告指出,转基因作物的田间种植表现问题严重,可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这份报告称,中国引进转基因棉花种植已有十多年历史,2009年江苏省的棉花种植受病虫害影响损失严重,部分地区甚至减产绝收,同时全国棉花的种植面积、产量都在下滑,这暴露了转基因棉花的长期安全性问题。
需要支付专利费的种子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科院院士许智宏表示,目前虽然没有确凿证据证明转基因作物的不安全,但同样没有科学依据排除其潜在的风险,比如转基因食品对人的影响是否会在其后代显现。但他强调,发展转基因技术培养新品种,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确保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到2020年,要增加1000万吨粮食。说实在的,每年要增产1%的粮食都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我们的耕地还在减少,即使要维持现在的产量,也必须依靠科技的进步,依靠品种改良。”许智宏说。
在许智宏看来,按照人类的需求来定向地培育品种,是人类长久以来梦寐以求的事情。而用传统的杂交方法,一个新品种的出现往往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他举例说,袁隆平等从1960年7月首次发现天然变异稻株“野败”,到1973年正式宣告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就花了十几年时间。“据预测至2050年,全球人口将增长30亿。科学必须走在前面。”许智宏说。
林敏认为,当前转基因的争论往往还牵涉到文化、贸易及国家利益。
据统计,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拥有全球70%以上的水稻基因专利、90%以上的玉米基因专利、80%以上的小麦基因专利、75%以上的棉花基因专利。中国目前获得的基因专利总数不足美国的10%。
另外,美国和德国的5家跨国生物公司占有全球转基因作物市场95%的份额,其中孟山都公司一家的份额高达80%。当农民使用了他们研发的转基因种子,就需要支付专利费和农药的费用——这让他们牢牢地控制着大约350亿美元的种业及产品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