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齐白石,我们真的懂他吗?


2014-04-03 13:31:43     作者: 王 岩    字号: T|T    来源:

当齐白石遇到梅兰芳

白石老人后半生的时光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北京也成就了齐白石的辉煌。然而从这些信札中人们却可以发现,时年57岁的齐白石开始定居北京,而刚到京城的齐白石默默无闻,生计窘迫。从《庚申日记并杂作》中的记述可知,当年齐白石的润格,一个扇面定价银币两元,才是同时期一般画家价码的一半。也正是在陈师曾的建言之下,齐白石取法新意,变通画法,自创的“红花墨叶”的梅花终于被各界接受。

 
齐白石老先生与梅兰芳先生是好朋友,经常来往

从新鲜披露的这批信札中,人们还可了解到齐白石与京剧大师梅兰芳从相识到相知的友情。两位大师是经过友人介绍相见的。在齐白石眼中,“兰芳性情温和,礼貌周到,可以说是恂恂儒雅”。当天,梅兰芳请齐白石画草虫给他看,并亲自给齐白石磨墨理纸。画完了,他唱了一段《贵妃醉酒》,非常动听。

而后的一次见面中,梅兰芳甚至给不为人知的齐白石解围。据日记描述,那一次齐白石到一官宦家去应酬,满座都是阔人。他们看齐白石衣服穿得平常,又无熟人周旋,谁都不来理睬。

齐白石日后回忆说,“我窘了半天,自悔不该贸然而来,讨此没趣。想不到兰芳来了,对我很恭敬地寒暄了一阵,座客大为惊讶,才有人来和我敷衍,我的面子,总算圆了回来。”

事后,齐白石特意画了一幅《雪中送炭图》送给梅兰芳。画中题诗说:“而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齐白石借此感叹势力场中的炎凉世态。

也许是早年的经历,养成了之后齐白石对官宦势力的傲骨。展览中的一幅手札,勾勒出1940年北平沦陷后,80岁高龄的齐白石深居简出,隐居铁栅屋时的情形。齐白石手书告示称:“中外长官,要买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直至抗战结束,国土光复,齐白石才恢复了卖画刻印的生涯。

“寂寞之道”当以寂寞呈现

齐白石的日记及诸文,除个别篇章和论画段落外,几乎都没有大规模发表过。齐白石将艺术视为“寂寞之道”,从不宣传自己,这些日记和文章也向来不示人。

在老人逝世后,家属将包括手稿在内的遗作捐给拟建中的齐白石纪念馆,后因种种原因,纪念馆并未建立,所以这些遗作被辗转收藏于北京画院。

 
齐白石国画小品三幅

今天,这批手稿通过展览的形式呈现给广大观众,向世人提供鲜为人知的关于齐白石生活、思想、情感、性格、交游、成长和艺术创作等各方面的第一手原始材料。对于齐白石学术研究和20世纪美术史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白石老人手稿中的日记与齐璜口述、张次溪笔录整理加工的《白石老人自述》相比,可以说是零散的、片断的,但它们却具有相对时间段的连续性,具有很强的细节真实性,是近距离了解齐白石人生的原始记述。

“人生若寄——齐白石的手札情思”展览的意义在于整个板块中以老人的自述做框架,以院藏画作、手札为呈现元素,而没有过多的说教与阐释。齐白石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他的成功并非偶然。其在诗书画印各方面成就在于他自身的刻苦努力与敏感的艺术潜质,在于他一生中得力于胡沁园、樊樊山、王闿运、夏午诒、郭葆生、林风眠、徐悲鸿等一批“知己有恩”,也在于他的健康与长寿。在所有的成功要素中,齐白石的勤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从展览中陈列的一本本日记、诗稿、手札中我们可以想见,一位50多岁的长者在“五出五归”路途中,于驿站、于舟中、于邮亭提笔舔墨,匆匆记下当时当地的所见、所思、所想,有些近乎生活琐事,这些长年的积累,完整地呈现在此次展览中,雕琢出一位丰满而鲜活的白石形象,让我们有幸能够从艺术家主体的角度,更为深入地体味白石老人笔下的艺术人生。

如今,齐白石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拍卖市场的宠儿。动辄百万甚至过亿的画价掀起的喧嚣,和白石老人一路走来的“寂寞之道”形成令人回味的对照。

阅读老人当年为出版《齐白石选集》所写的文字:“予少贫,为牧童及木工,一饱无食,而酷好文艺,为之八十余年,今将百岁矣。作画凡数千幅,诗数千首,治印亦千余。国内外竞言齐白石画,予不知其究何所取也。印与诗,则知之者稍稀。予不知知之者为真知否?不知者有可知者否?将以问之天下后世⋯⋯”

至此,独自漫步美术馆展厅,浸淫在文字图画所还原的白石先生的真实世界中,唯有唏嘘。.

      1   2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4-04

中国古语有云,“为政之道,以厚民生为本,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百姓的期盼就是政府的工作。

更多>> 深度报道

从“两会”看民生

中国古语有云,“为政之道,以厚民生为本,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教育改革如何 ...

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2014年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为下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努力使每一个孩子有公平的发展机会。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