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黄河逐梦——著名画家王西京印象


2013-12-06 16:44:35     作者: 吴士廷    字号: T|T    来源:

作为当代知名画家,王西京在尊崇传统基础上不断求新求变的绘画创作上,总是能给人们带来惊喜,让人们在欣赏他新意盎然的画风中,感受中国画在新时期繁荣气象的一隅。

王西京因为他的《黄河,母亲河》注定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重要一笔。他为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特别创作的这幅长18米,高3.72米的旷世巨制,不仅让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平添了最具中华民族精神的艺术瑰宝,而且是中国山水画创作上带有创新意味的一次成功探索,也是近年来画坛难得一见的扛鼎之作。

王西京的《黄河,母亲河》悬挂于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的南墙面上,这幅历时9个月构思创作的画作,是他为国庆64周年的献礼,也是他继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创作的《黄河揽胜》大型山水画题材之后的又一鸿篇巨制。

美术评论家龚正向就此评论道:“作为宏大叙事与国家形象的载体,《黄河,母亲河》让我们强烈而清晰地感受到画家对中国气派的激情诠释与演绎。”

 
王西京在《黄河,母亲河》创作中

王西京的大河情愫一直伴随着他的艺术之旅,或明或暗地成为他绘画的元素。这个出生在黄河支流渭河边的男人,对水的感情,对黄河的崇敬,从蒙童时期就融注在性格的基因中,这是他今天能够准确把握黄河精神并艺术地展现于画面上的积淀释放。

《黄河,母亲河》是宏大叙事的山水画巨作,借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滔滔黄水,把中华魂从历史延展于今天,静止的画面却分明让人聆听到黄钟大吕般的盛世强音。以壶口瀑布为主体意象的挥洒构图,辉映着古代文明和时代精神的交响,写意出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浩荡步伐,似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追逐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境。令人震撼,催人奋进。

欣赏这幅惊世之作,山水和人文的相融相合,也许是一个突出特点。王西京很好地把自然景观注入人文精神。飞扬写意的笔下是黄河,更是母亲河所孕育的民族精神。这是意在笔先的神来之作,让人们很自然地想起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境中,更强烈、更集中、更激情尽致地宣泄着对母亲河千万年来从不曾断流过的深爱。这里凝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人们看了这幅画就会想起《黄河大合唱》倾诉的磅礴的民族精神,民族的魂魄、时代的风雷,都雄浑地贯穿画面。

继承了宋画以来写实基础上的强烈抒情,是这幅巨作的又一特点。融合中西,在画面上用丙烯写意,却又国画味十足。岩石实写,流水虚写,远取其势,近取其质,有西画的写实因素,因此有非常强的体量感、空间感、光感,又意在象外,立意高远,用奔流的黄河水史诗般地讴歌民族精神,画中抒发的情感既是个体的,更是群体的,不只是当下的,同时也是和历史文脉联结在一起的。看似信手拈来,却带有强烈的抒情性。他以中国画技法为主线,巧用油画的语言,达到了中西合璧的水墨、彩墨、油画语言完美结合的全新境界,创出了一条中国画家驾驭大型山水世界中画水的新路。

山水和人文结合,写实与写意结合,造就了《黄河,母亲河》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的统一。这种形式美的张力,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是种超越了视界的高远开阔,让人产生一种壮美的崇高感,把黄河的性格与民族精神融为了一体,把强烈的形式感转化成振奋人心的精神张力。

大真与大美在这幅画作得到了完美体现,这就是荆浩的“度物象而取其真”。王西京敏锐地抓住黄河奔腾澎湃的形与神,舍弃简单的描摹,从精神上、本质上写真了黄河的性格与气质,描绘出创作主体对母亲河那种赤子之心。在他的笔下,奔腾的黄河没有一点程式化,峡谷、山石的描绘突出了坚实、严整的体量,这是充实而辉光四射的大美,把金色大厅里奔腾的黄河画得金光灿烂,重现辉煌,画出了孟子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和傅抱石和关山月那幅传世之作《江山如此多娇》一样,王西京的《黄河,母亲河》并不是黄河某一场景的写生,而是着意表现他心中的“黄河”——它已不再是一幅普通的风景画,而是将他对“黄河”的认知、对中国历史的思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领悟以及他对现实的把握,都融汇于作品之中,从而构成一种史诗般的叙事,将中国画写意的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理所当然地成为继他的《黄河揽胜》之后,又一歌颂母亲河的重量级作品。

1   2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3-12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