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王西京:为黄河造像


2013-12-06 16:41:10     作者: 王南    字号: T|T    来源:

18米长的画面上,展铺了流经5464公里的黄河,将千山飞崩,四海倾倒之势凝固在中流砥柱的巨石之上,整幅作品的用神之处赫然在目。

惟有大境界方能包容孕育

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看到王西京捐赠的巨制《黄河,母亲河》,军旅画家聂轰感觉自己顿时置身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气势中。

“这幅黄河让我体味到作者对华夏民族内在活力的追寻,他把母亲河历经数千年变迁形成的梦境,刻画得淋漓尽致。”聂轰说。

 
《黄河,母亲河》 长18米,高3.72米

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号称人民大会堂“第一厅”,是中国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国政要和各国大使递交国书的重要场所,因其内部装饰以金色为主,故被称为“金色大厅”。

《黄河,母亲河》长18米,高3.72米,悬挂于金色大厅的南墙面上。这一巨幅山水画作品历经9个月构思创作,于2013年9月完成,是陕西省美协主席王西京为祖国64周年国庆的献礼,也是他继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创作的《黄河揽胜》大型山水画题材之后的又一宏伟巨制。

王西京是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画家之一,他出生于陕西临潼,靠近渭河,又在灞河边长大,对于河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和眷恋。上小学的时候,他每天从灞河的石桥上走过,站在河堤上极目远眺,视野开阔。灞上的千年往事,李白诗里那夹杂着豪迈与忧伤的感觉,风起之时,飞絮如雪⋯⋯这一切伴随着王西京的少年时代,至今令他难以释怀。

灞河在高陵县汇入渭河,渭河在潼关汇入黄河,王西京对黄河的感受和记忆,最初就是从黄河的这两条支流开始的。

 
2013年10月19日,《黄河,母亲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颁奖仪式

20世纪80年代中期,王西京引人瞩目的革命领袖肖像系列独树一帜。进入20世纪90年代,他尝试以白描为基本语境的人物画《瞿秋白》、《大千观荷图白描稿》等,构成了“写实性的写意”、“写意性的写实”,再现与表现因素对立统一的新图式。古典人物画是王西京求索的另一支脉,主要为历史杰出的爱国志士、诗人、作家、画家如屈原、文天祥、李清照、蒲松龄、郑板桥以及竹林七贤等造像。同时,他还完成一些兴味盎然的诗意画、词意画。

中华书画家杂志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资深研究员王镛认为,“王西京的人物画,包括他早期的代表作《远去的足音》,都有一种民族的忧患意识,而且笔墨非常沉雄凝重,我觉得这是他内心世界的个性。”

在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史论家孙美兰看来,王西京“涉猎面之广,触及心理层面之深,意笔情致之放浪形骸,于当代画坛可谓佼佼者。”

著名美术评论家邵大箴曾如此评价王西京:“阅读王西京的水墨作品,有如走进他几十年走过的艺术历程,有一个很深的感受,那就是,他是与时代同步、具有文化自觉性的艺术家。”

随着阅历与认识的逐渐深入,大河意象成为王西京创作中不断感悟、探寻和发掘的一个重要主题。

几十年来,他多次前往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等地采风写生,用心触摸黄河的脉络,在大河的赐予中领受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深厚、瑰丽和博大,体会着生生不息、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气魄和精神,同时也寻找着艺术表现的契机和可能。

“我们经常讲河海情怀,在意象和感觉上,河海也有相通的一面。但凡有河有海的地方,总让人心潮澎湃。”王西京说。

北戴河、养马岛、亚龙湾、花莲、南洋,每次到这些地方,王西京都会停留很久,在天风海雨、潮汐涌动中寻找内心的释放与共鸣,体悟大之为大。他认为,“惟有大境界,方能包容孕育,得造物之神髓,方得永恒。孟子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因此,‘大’作为一种艺术观念,完全可以走向‘空’的背反,成为一个具有综合性和包容性的美学范畴。”

1   2   3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3-12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