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敦煌的保护、研究与对外交流


2013-07-15 17:02:11     作者: 本刊记者 唐书彪 李国文    字号: T|T    来源:

莫高窟游客中心将于今年年底完成,并开始试运行,2014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这是今年4月8日,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的。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樊女士已连续几年提出有关敦煌的保护与利用的提案,建设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即是保护项目提案之一。

解决保护与利用的矛盾

樊锦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是,如何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能让更多的人观赏到敦煌艺术。

旺季日游客量严重超载是巨大的压力。敦煌研究院与美国洛杉矶盖蒂保护研究所、澳大利亚遗产委员会合作,经过长期的调查和研究,得出结论:莫高窟最大游客承载量是3000人次/天。而樊锦诗告诉记者,2012年十一黄金周长假期间,莫高窟最高接待量达到18660人次/天。游客只能在洞窟前先听讲解员简单介绍洞窟的基本情况,然后进洞看一两分钟,大部分时间都在排队等候。

 
2005年10月12日,樊锦诗(左二)向美国盖蒂保护所阿根钮先生和玛莎女士介绍敦煌研究院的学术成果

樊锦诗说,游客呼出的湿气、二氧化碳等直接危及上千年脆弱的壁画和彩塑;狭小的洞窟空间也难以容纳更多游客;过多游客参观也会相互干扰,直接降低参观效果。

为了保护壁画、彩塑和建筑,同时保障游客参观的效果,按照有观赏性、有一定容量、无大病害的条件测算,莫高窟仅有70个左右的洞窟可开放,旺季设置多条参观路线对游客进行分流,每条参观路线都包括不同时代、不同内容的代表洞窟。

在建的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运行之后,可以通过球幕影院和数字影院等演示场所,利用现代数字化展示手段,全面展示莫高窟的自然、历史和文化背景和洞窟实景,丰富游客的参观方式和内容,减少游客在洞窟的逗留时间,缓解游客给莫高窟文物保护带来的压力,达到保护和利用的双赢目的。

保护的任务依然繁重

分流参观游客只能减轻人为因素对壁画的损害,而自然的损害却一刻也没有停下脚步,一千多年风沙的侵蚀、岁月的洗礼。

敦煌莫高窟位于1700多米长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始建于公元366年。此后历经多个朝代的兴建,直到14世纪形成巨大的规模,现存有壁画、彩塑的洞窟492个,其中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近代王道士发现的藏经洞(编号第17窟),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献和艺术品,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石窟艺术的学科—敦煌学。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保护工作人员对莫高窟第85窟壁画进行修复 孙志军/摄影

在莫高窟数百个洞窟中,一半以上的壁画和彩塑出现了空鼓、脱落、起甲、酥碱、变色、霉变等病害。记者在洞窟里看见,有的壁画还保持鲜艳的色彩,但受侵害严重的地方颜料层已经脱落,颜色几乎看不见了。

谈到自然岁月对壁画的侵蚀,樊锦诗拿起一本相册,指着两幅照片给记者看,这是相隔不到100年拍摄的第285窟北壁上的同一幅壁画。由法国汉学家保罗·伯希和(Paul Pelliot)于1908年拍摄的这幅壁画照片,字迹清晰可辨,整个壁画基本完整;而2002年拍摄的这幅壁画,中部已完全脱落,大部分字迹变淡甚至无法辨认。

在樊锦诗有关莫高窟保护与利用的几个提案中,还有被称为莫高窟文物保护的“三道防线”的崖体加固、栈道改造,风沙危害综合防护及安全防范系统等项目。该系列项目2007年12月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今年1月,除了游客服务中心之外的项目均已通过工程验收。

在上海长大的樊锦诗刚到敦煌时,难以适应这里的干燥气候。她说:“就是觉得这里很干,一年到头下雨量也就三十几毫米,压根想不到洞窟里还能渗水。”鸣沙山断崖是砂砾岩,只要一下雨,雨水就会渗入崖体细微的裂缝,并慢慢地运移到洞窟壁画的后面。

1   2   3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3-12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