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永驻的温馨——读《往事不是一片云》


2013-05-16 13:51:11     作者: 陈日浓    字号: T|T    来源:

拜读宋庆龄秘书张珏新书《往事不是一片云》,倍感亲切,这是一份年代久远却历久弥新的永驻的温馨。

1981年初夏的一天下午,张珏答应我们前去拜访。我们在后海宋庆龄寓所主楼下的小客厅见面。窗外的海棠花已凋零,但玫瑰花又盛开。宅院已从繁忙中趋于平静,但依然弥漫着刚刚送别女主人的悲哀凝重气氛。

张珏一身暗素色衣服,一脸疲惫而伤感。我们的谈话是从上个月广播宋庆龄重病消息后,中外民众纷纷发来慰问电信说起的。

“收到的第一封慰问信和花篮就是你们杂志社的,毕竟是首长(张珏对宋庆龄的尊称)一手创办的刊物,你们对首长怀有深厚的感情!”她指着身边一些信件说。

 
宋庆龄与秘书张钰(前坐左二)等身边工作人员合影

张珏大姐是宋庆龄生前最后一位秘书,陪伴宋庆龄度过晚年15个春秋,主要承担宋庆龄书信文字及平常活动日志等工作。1981年5月宋庆龄患病,宅所服务任务繁重,人手不够,故与今日中国杂志社领导商量,暂时借用陈休征、孙云山和摄影记者周幼马等三人前去协助工作。陈休征与张珏早在1949年就是宋庆龄领导的中国福利基金会的同事。这几年,她们两人多经办宋庆龄与《中国建设》(后更名为《今日中国》)书信往来事务。陈休征中英文俱佳,办事认真,这次有好友来协助处理中外大量来信,张秘书与她合作十分满意。当时今日中国杂志社总编爱泼斯坦决定要赶编一本宋庆龄纪念特刊,故笔者与陈休征商量拟拜访张秘书,约她写篇专稿。因为她多年在宋庆龄身边工作,怀有很深的感情,是见证宋庆龄晚年历史的最佳人选。

那天由于时间有限,我只听她讲述了亲历的几件事(如宋庆龄对国际友人斯诺、路易·艾黎、马海德及一些亲友的亲情、友谊和日常生活情趣等)。笔者希望她在百忙中,抽时间尽快将这几件事先写下来,作为特稿赶在纪念特刊上发表。没过几天,她真的赶写成稿后托陈休征转给了编辑部。这就是1981年6月中旬,《中国建设》杂志第一本宋庆龄纪念特刊上发表的张秘书写的独家特稿《在宋庆龄身边工作二三事》。现在作为张珏新书《往事不是一片云》的第一篇回忆文章。

张珏在此文第一段写道:“在宋副委员长第一号病情公告发布后,慰问信电像雪片似地从国内外飞来。从1952年起由宋庆龄亲自创办并且一直关心着《中国建设》杂志社编委会暨全体同志第一个送来慰问信,并送来了绛红色的玫瑰花篮。我作为登记信、电者,又是她身边工作的人员之一,边登记,边回忆,心潮起伏,往事点点滴滴不断涌上心头。”

《往事不是一片云》是张珏对宋庆龄的回忆文集。全书共10万字,分36个小节。由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为“伟大女性宋庆龄书系”之一。在诸多有关宋庆龄的著作中,此书有自己的特色,它真实记录了宋庆龄晚年,包括文革动乱中的日常生活。

正如张珏在自序中所说:我“在宋庆龄身边工作前后15年,……15年的岁月不算短,我有幸在她身边,亲聆教言,目睹一些事情,深感有记述的必要,让事实不误传。这完全出于义不容辞……在宋庆龄百年诞辰纪念之际,我把所有的回忆文章集成小册子,作为一个纪念。”

此书虽不是全面系统介绍宋庆龄一生的巨著,但从身边秘书的亲历见闻,最有真实记录的历史价值,它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一定的历史背景。依然可见伟大女性晚年的情怀和生活情趣。如宋庆龄晚年依然关注国际友好交流活动及对国际友人的情谊。在文革动乱中的她无奈沉默、孤寂的心情;对亲友的情谊。书中有几节给人很深的印象。

张珏忆及宋庆龄对国际上的好朋友热情相待。宋庆龄一生结识了很多国际友人,其中与美国记者斯诺的友谊尤为深厚,一直不忘他为增进中美人民友谊的贡献。因此1971年斯诺访华时,受到宋庆龄热情接待。“她拿出保存多年的名酒,还自选彩蚕,设宴款待。那一次,飞机误点,她等候到深夜。当斯诺在瑞士病危时,她起草一份安慰急电稿,要我打字并送往电报大楼。后来,斯诺的部分骨灰安葬在北京大学未明湖畔时,她自己由于健康原因不能出席,要我代表她前去。”当时宋庆龄还赶写了纪念文章交予《中国建设》发表。

文革中,为保护国际好友路易·艾黎不受怀疑与冤枉,宋庆龄为他写了英文保证信,“要我译成汉语,她再签上名,让我送去,叮嘱我路上注意,必须亲手交给路易·艾黎。”那时候,宋庆龄也对受折磨、受冲击的革命老干部表示同情。“她冒着危险让人给刘少奇的孩子们写信,给他们送去《中国建设》杂志。”甚至在刘家孩子求见父母的来信中,宋庆龄附上自己的亲笔信,一并转给毛主席。

书中还记录了宋庆龄晚年关心儿童妇女、爱和平鸽、爱烹调、学书画。张珏回忆宋庆龄有一天特意画了一幅大公鸡送给爱早起的张珏。文革中,一天午餐后,张珏陪她到院里散步,聊起张家有几个兄弟姐妹。宋庆龄感慨地说:你和我一样,也是三兄弟、三姐妹。可是,我却无法和他们通信。说毕,她若有所思,眼神望着远方。

特刊出版后,我又拜访过张珏,主要是报道宋庆龄事迹首展,她介绍了筹办过程及展厅布局和所搜集的主要史料和文物。后来,张珏身体不好,移居上海。她依然怀着对宋庆龄的深情厚谊,继续撰写回忆文章,参加宋书信译稿,弘扬宋庆龄业迹与精神。在1993年纪念宋庆龄诞辰100周年前夕,她完成了《往事不是一片云》的初稿,先作为油印本内部发行。我到上海开会时,中福会同志转赠给我一本。这次正式出版的回忆录,是在10年前打印本基础上予以充实订正的。内容很丰富,文笔清新、细腻、平实。

最后一篇非常别致,作者以散文笔调记下自己的桑榆晚晴。她经宋庆龄特准回上海晚年住在陕西北路。这是宋家旧址,已成历史文物。那是1918年,宋庆龄父亲宋耀如去世,宋美龄完成学业,自美国回上海,向母亲倪桂珍提出购买这幢楼房。当年宋美龄与蒋介石在宋家陕西北路369号客厅举行结婚仪式。解放初,宋庆龄领导的中国福利会总会曾在此办公。以后又曾作为该会职工宿舍。这座西式洋楼1996年整修一新,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张珏晚年在此静悄悄地完成了此书回忆文章。她住在楼上,卧室朝南,又有阳台,朝观红日升,晚看夕阳落。

张珏为人善良,沉稳低调,在有限的接触中,我以前对她的身世不太了解,只是从老同事陈休征处听到一些,这次重读她的新书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她是浙江海宁人,出生于书香门弟,童年随父母迁居杭州,父亲张宗祥是文化人,因出版业务,与当时文化界名人鲁迅等有来往。张珏1936年毕业于沪江大学工商管理系。她英语很好,1949年7月来到中国福利基金会工作,先后担任过外籍顾问的秘书、秘书科副科长等职。期间,她也曾到宋庆龄身边处理过一些文秘工作。1964年因照顾年迈的父母,调回杭州,在杭州大学任英语老师。1967年5月奉召调回中国福利会,为宋庆龄秘书。据说张珏晚年也曾写下张氏家族及个人的经历回忆录,期待公开出版,我们将对这位宋庆龄的贴身好友有更多的了解和敬意。

重读此书,主要是学习弘扬宋庆龄的革命精神,但也不能不忆及这位尽心尽责的秘书。这位可敬的老大姐已于1998年故去了,往事不是一片云,她为后人留下了一份令人铭记的历史见证。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3-12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