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男女授受不亲”考


2013-04-17 15:15:37     作者: 李荣胜    字号: T|T    来源:

在中国现代史的近一百年中,人们对孔子与孟子的误解比比皆是。澄清这些误解,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应该成为当今国学热潮中的自觉行动。

比如,很长时间以来,人们认为:“男女授受不亲”是孔子提出来的,是欺压广大妇女的“封建礼教的理论基础”。因而遭到了毫不留情的口诛笔伐。其实,我们细心研读孔孟的原著,会发现这原来是个很大的误解!

首先,“男女授受不亲”不是孔子讲的,而是出自《孟子》一书。这句话也不是什么“封建礼教的理论基础”,而是一个精彩的故事。

在《孟子·离娄·上》中,有一段极为精妙的对话:淳于髡(音:kūn)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这段对话译成白话是这样的:

淳于髡问:“男人和女人之间不能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制的规定吗?”孟子回答说:“是礼制的规定。”淳于髡又问:“如果嫂子掉到水里了,能用手去拉她吗?”孟子说:“嫂子掉到水里而不伸手拉她,简直就是豺狼了!男女之间不能亲手递接东西,是正常的礼制规定;嫂子掉到水里,伸手去拉她,这是变通的办法。”淳于髡又问:“现在天下人就像淹没在水深火热之中,先生却不去救援,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天下人淹没在水深火热之中,得用‘道’去救援;而嫂子淹入水中,要用手去拉她。你难道想用手去援救全天下的人吗?”

客观地说,这段对话的提问,极具挑战性。显然,淳于髡是有备而来。淳于髡与孟子同时代,是战国时期齐国人。他先后在齐威王、齐宣王的朝中做过官,是齐国著名的辩士,思维敏捷,口才过人。《史记·滑稽列传》中对他的事迹有所记载。

他对孟子一连串的发问,充分表现出这位著名辩士的挑战性。他先问孟子:“男女授受不亲”是不是礼制的规定?因为他知道孟子作为儒家的继承者是很讲礼制的,答案不言而喻;接着,他就出人意外地提出了一个讲礼制的人很难回答的问题:嫂子淹到水里,要不要伸手去拉?这是一个两难的提问:嫂子快淹死了,你不伸手去救,就是见死不救,就是不仁;而你伸手去救,男女之手就会拉在一起,就违反了礼制的规定。不救则不仁,援救则悖礼。淳于髡对提问的设计是高难度的。最后,他又推而广之,把问题扯到全天下来质问孟子:现在天下人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你为什么不去救呢?这三个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紧扣,提得很有水平很有想象力。

反观这段对话的回答,孟子从容有度,既不失原则,又极其机智。孟子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十分坚定:“男女授受不亲就是礼制的规定。”而对第二个问题,孟子几乎是愤怒地回答:“嫂子淹在水里不伸手拉她,就是豺狼的行为!”这很像今天骂不人道的人是“畜牲”。但孟子愤怒中不失机智,把这种紧急情况下的救援称为“变通的办法”。当然,这也是儒家以人为本的善良所至。

对第三个问题,孟子是带着讥讽的口吻回答的:“援救天下人要用道。”换成今天的语言,就是要用正确的理论和教育。这与援救掉到水里的嫂子是毫不相干的两个问题,不同的问题就要用不同的办法解决,“难道你淳于髡想用手去援救全天下的人吗?”潜台词是:用你的两只手能办得到吗?孟子的回答近乎挖苦,但又不失周到严谨。

我说这段对话十分精妙,还因为孟子在捍卫儒家“礼”的思想时,充满着儒家智慧。孟子回答第一个问题时,毫不含糊地认定:“男女授受不亲”就是礼制的规定。这是原则,是在普遍意义上说的。但是,在嫂子掉到水里,这种性命关天的特殊情况下,孟子说,必须伸手拉她,这是“礼”的权宜变通,不然,就是豺狼畜牲了。可见,在孔孟的原著中,讲“礼制”的时候,并不是死教条,而是依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这不就是辩证法吗?

在批判“封建礼教”中,的确从《论语》里找出过一句话,用以指责孔子轻视妇女。在《论语·阳货》篇中有这样一段话:“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音:xùn),远之则怨。”历代的白话译文大体都是这样的:“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人是很难教养的,亲近了,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了,他们就会抱怨。’”这样的译文的确会让人们认为孔子轻视妇女。

几年前,我读到一位政协委员的文章。他把上述译文称为“千古奇冤”。他认为在春秋战国时代,“女”字大都读音为:rǔ,代替“汝”字使用,而“汝”字译成今天的白话,就当“你”讲。如果按照这样的理解,把上面那段孔子的话,译成白话就变成了这样:“只有你们这些人和小人是很难教养的,亲近了就会无礼,疏远了就会抱怨。”

我查证了《论语》全部五百余篇语录,凡出现“女”字的地方,除了一处特指名称(即“女乐”,指舞女)外,其他均应读为“汝”,当“你”讲。这段话应当不例外。

在中国兴起学国学的热潮中,这位政协委员为“千古奇冤”翻案,理当受到人们赞扬。两千多年来,人们的确误读了孔子的话。

最近,我在电视系列片《演说论语》中,看到对孔子这句话的另一种解释,颇耐人寻味。电视片中,孔子说他这句话是“指特定的人”。这个特定的“女子”,指的就是齐国送给鲁国的80个舞女,而不是泛指天下女人。

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把孔孟主张的正常礼制,加以改变,变成了压迫妇女的礼教,又反过来,利用孔孟在民众中的威信,说成是孔孟所倡导的。于是,在近百年来反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中,人们就把矛头直指了孔孟。这难道不是天大的误解吗?进入21世纪的国人,在学国学的热潮中,应该理智地对孔子、孟子的原著进行分析、取舍,千万别再做被鲁迅先生批评的那种“泼脏水连孩子也一起泼掉”的蠢事了。

作者历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作家出版社编辑、副社长、副编审,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中国作协第六、七届全委会委员。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3-12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