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新闻联播》,放下身段接地气


2013-04-17 14:21:23     作者: 王南    字号: T|T    来源:

每晚7点,中国人习惯于坐在餐桌旁收看《新闻联播》。它的古板式播报一度被国人诟病。2013年开始,在过去国家领导人出席活动和会议的时段,PM2.5、曹家巷拆迁、问题鱼翅、菜价上涨等民生话题,成了每晚7 点的主角。

严肃有余、活泼不足

2013年1月2日,几十个普通人走上了当晚《新闻联播》。在两分零八秒的专题里,小学生、小学老师、建筑师、居委会主任等扛着摄像机,进行了一场采访接力。他们提出的问题是:“你觉得2012年过得怎么样?”

对着镜头,大部分人说“不错”;外国人的感受也还是“开心”、“万事如意”;但也有穿着棉大衣的小区保安神色麻木地说:“凑合着过”;6岁的内蒙古一年级小学生觉得“很累”,“语文、数学很难,干嘛要出那些怪题呢?”

那个晚上,坐在电视机前,80后网友龙猫眨着眼睛问老婆:“这是传说中的新闻联播吗?”平日最不喜欢干巴巴新闻的他,从那天起,索性每晚盯上了央视新闻。

《新闻联播》是中国最重要的新闻节目,它是很多人心目中的“政治晴雨表”。能在《新闻联播》出镜,被视为一种政治待遇。

1978年1月1日,《新闻联播》首播。那时,中国还没有录像设备,新闻全部用胶片带拍下来送回播音室,胶片带播放的同时,播音员同步配音,实现在电视荧屏上的直播。

如果做一个排行榜,列举30年来中国变化最小的事物,《新闻联播》位居前列。仅那首10多秒的片头曲,几十年一直没有换过。它任何细小的变化,总会引来外界的猜测和热议。

长期以来,《新闻联播》给人以高高在上、僵化呆板,从内容到形式都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形象,永远不苟言笑的播音员,被称为国脸。在《新闻联播》中,重大社会新闻往往上不了头条。即使“9·11”那天,《新闻联播》遵循的也是“先国内后国际”的老程式。

《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说:30年来,这是中国大陆知名度最广、全世界观众数量最多的电视栏目。尽管面临越来越多的质疑和压力,30年收视历史所形成的巨大惯性,依然推动着数以千万计的观众在每天晚上7点打开电视机,收看《新闻联播》。

“严肃有余、活泼不足”,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喻国明如此评价新闻联播。传媒学者展江认为,“固化”是以往《新闻联播》的特质之一,为此,年轻观众在大量流失,改革势在必行。

“你也反映反映呗!”

2007年12月21日,《新闻联播》破例对正在热映的冯小刚贺岁大片《集结号》进行了长达1分9秒的报道。不少网友吃惊,娱乐片《集结号》凭什么能上一直以报道国计民生为主导的《新闻联播》?

而当天的《新闻联播》对《集结号》做了如下“央视范儿”的点评:“这部故事片以全新的艺术手段告诉人们,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不经过血与火的洗礼,不经过牺牲,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2011年国庆期间,大陆明星赵薇拍摄的爱情片《爱》再次登上《新闻联播》,主演赵薇出镜,导演钮承泽“开腔”,娱乐新闻跻身中国最重要的新闻时段。

“听”到这则新闻,网友比木白目瞪口呆,他亲自到internet里寻找了一番,直到眼见为实,才终于相信。

“说实话,听久了唱戏,突然换成了流行歌曲还真有点不适应。”比木白说。“耳濡目染了20年,习惯了主持人那种正襟危坐和字正腔圆的新闻播报,也习惯了‘国内和平,国外动荡’的新闻布局。突如其来的革新确实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的惊喜。”

从“航母style”网络走红事件到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火爆,从兽药滥用抗生素调查到关爱失忆失能老人……看到平时说惯胡锦涛、温家宝名字的主播李修平,娓娓道来湖南文氏四兄弟在桂林寻找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有人怀疑自己看的是某个地方卫视的都市报道。他们没有看错,3分43秒里,拥有亿万观众的《新闻联播》免费为四兄弟发布寻人启事,这一举动让新闻联播的口碑瞬间提升。

2013年1月14号,《不该发生的“离婚潮”》成为《新闻联播》的头条,这则新闻说的是在贵阳市云岩区的土地确权过程中,由于民间对政策发生了误读和误传,几天时间300多对夫妇集中离婚……人们忽然发现“领导不忙”了,身边竟然还有许多需要管一管的事情,国外也有好多有趣的事发生。以领导人当日活动为头条,25分钟国内新闻、5分钟国际新闻的典型格局终于被打破。

2013年1月20日,《新闻联播》的头条——以往国家领导人出席重大活动的时段,镜头里,一位大妈一面把刚买的蔬菜装进塑料袋里系好,一面对着话筒说“菜这么贵,我们这些村民都受不了了,太贵了。你也反映反映呗。”

“反映反映”,随后在微博上被广泛引用。

在“菜价报道”里,除了买菜大妈“受不了”,种菜菜农也很焦虑——菜价高的时候,大棚果蔬还没成熟;等过完春节果蔬丰收,菜价又会随着需求减少大跌,“菜贱伤农”。

主播郭志坚随后播报,面对“卖菜难”情况,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农产品的低税政策。“民生政策和公共财政,将全力为菜园子和菜篮子兜底。”郭志坚最后在“本台评论”里以坚定的语气总结。

“反映反映”,只是《新闻联播》自2013年1月1日以来的诸多变化之一。像买菜大妈一样登上《新闻联播》头条的,还有北京雾霾和PM2.5、成都曹家巷拆迁、因土地确权问题引发的“离婚潮”和天然气供应紧张等等。至于领导人活动和会议,占据头条的时候不到四分之一。

元旦当天的“新年述评”,李瑞英说:“中国梦,有一个魂,那就是民生”。

新闻里的PM2.5

2013年1月11日,北方地区雾霾天气加重,《新闻联播》开始了连续7天关于PM2.5的追踪报道。7天里,关于雾霾和PM2.5的报道累计时长34分57秒,平均每天4分54秒,堪比以往的“时政新闻”。

在这些新闻画面里,北京城大雾弥天,不但远处的建筑难以分辨,近处的行人、车辆也都灰蒙蒙的。1月12日的《新闻联播》头条,题为《我国多地雾霾笼罩》;1月13日,雾霾题材的《环保部公布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依然占据头条。在该条新闻里,环保部公布了全国污染最重的前10个城市。

2013年1月14日,观众终于第一次在《新闻联播》上见到了PM2.5,这条新闻的标题为《揭秘显微镜下的PM2.5》。

镜头下,PM2.5被逐渐放大到7倍、10倍、20倍、50倍、80倍,最后是120倍,这时它看起来像沙粒,丑陋、粗砺、大小不一。一根头发也被以同样的倍数依次放大,直至壮大成一根黑粗的“橡皮绳”。

新年第一天,主播李瑞英就在“央视新年述评”中告诉观众:“从今天起,公众从手机上就能得到PM2.5等关键信息。”

在连续7天、包含21条空气质量的报道里,《新闻联播》一共播出了4条服务性新闻,提醒人们出行小心、不要依赖口罩、大雾天气下开车要注意哪些问题,甚至还有主播张宏民在提要中谆谆劝导:“专家提醒,没事儿啊,最好宅在家里,少出门儿。”

“悦耳声”、“刺耳声”同在

以往,“只说好,不说坏”是新闻联播常年的国内新闻报道定势,此前的联播中,基本上没有“刺耳”声音。但在2013年若干期《新闻联播》中出现了“凑合着过”,“很累” ,“菜这么贵,我们这些村民都受不了了,太贵了”等声音。

2012年底,当“屌丝”一词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评论中的时候,网友异常兴奋,好像赢得了一场胜利。随后,在《新闻联播》中,一些网络热词也不断出现。

元旦3天,《新闻联播》在“新年述评”中说:“如果说什么动作最能够代言2012年中国的姿态?最具人气的选择,也许莫过于航母舰载机起飞瞬间的那个‘航母style’。正是带着这份自信和乐观,朝着老百姓的美好向往,中国,走起!”

不少细心的观众发现,央视《新闻联播》结束前,新闻主播们多了一项举动——提醒观众关注其官方微博。2012年3月16日,名为“央视新闻”的微博开始进行更新,一年来已发布近万条信息,拥有335万粉丝。

改版后,央视公布了2013年《新闻联播》第一份成绩单。1月1日至5日,《新闻联播》最高单期收视率为4.53%,平均收视率较2012年上涨超两成。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杨状振认为,《新闻联播》的此次改版更加向“新闻本位”靠拢,更加看重新闻价值的回归。

“姜汤姐、豆饼哥,新改版的《新闻联播》出现了更多的平凡人,展现了更多不平凡的事迹。”市民薛瑶表示,自己常常在节目结束后感到意犹未尽。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3-12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