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齐鲁藏琴录


2013-03-15 14:40:14     作者: 文/成公亮 图/高 莹    字号: T|T    来源:

在山东民间,珍藏着不少古琴,大部分是明清时代制造的,也有宋琴甚至唐琴。这些古老的乐器,是山东地区灿烂的古代文化的物证。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齐鲁就已是音乐文化兴盛的地区之一。齐国的邹忌子、雍门周,鲁国的师襄子都是当时有名的弹琴家。隋末唐初,被尊为“赵师”的著名琴家赵耶利也是山东曹县人。这些事实说明山东的古琴艺术,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而清代和近现代琴艺活动的兴盛,又是今日山东藏琴较多的直接原因。

 
詹澂秋

清代康熙年间,出现了以曲阜孔子六十六世孙古琴家孔兴诱为中心的一大批琴人,其中见于记载的就有百人之多。近百年来,山东诸城县又形成了一个以王姓琴家为中心的古琴流派(后人称其为“诸城派”或“琅琊派”)。其中有被认为是这一琴派始祖的王作祯(宇心源)和王雩门(字冷泉)、最早进入中国近现代高等学府的第一位古琴教师王宾鲁(字燕卿)、青年时去日本学习西洋音乐回国后曾在北京大学担任古乐导师的玉露(字心葵)。这一琴派对近代中国琴学有较大影响,它所特有的乐曲在全国琴界流传,直到今天。近百年来一代代琴人千方百计收买散落在各地的古琴,其中少数人的藏琴甚至多达10至20床。又加上像王心葵这样的琴家还不断地制造出大量的新琴流传于世。这就是山东到今天还能在这些琴艺活动曾经兴盛过的地区如济南、青岛、诸城、潍坊、曲阜、郓城等地见到古琴的原因。

 
王心葵

在山东,也有珍贵的唐琴被保存下来。解放后,在山东昌潍地区发现了民间珍藏的唐代雷氏琴“九霄环佩”(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者同名而异物),绛紫色,蛇腹断纹,金徽玛瑙轸,发青松透,背面有南宋左丞相周必大的题词。1056年古琴家查阜西先生为首的古琴采访小组来济南时见到此琴,认为中国唐琴虽有不少流传至今,但保存得如此完好的还很少见,此琴先后由潍坊市文物部门和山东省博物馆收藏,1958年调去北京,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另一张唐琴“太古遗音”是济南古琴家詹澂秋先生(王心葵的入室弟子,1972年病故)在解放前所得,此琴为唐初贞观年间制造,两肩圆鼓,合成满月形,属少见的“月琴”式样,色褐红,通体蛇腹龙鳞断纹,多处败漆欲离琴体,某些部件如岳山护轸等已残缺为后世所补加。解放前,为躲避一个嗜好古琴的权贵的勒索,詹先生曾携此琴去历城县南山一个村庄寄居年余,从而保住了这张唐琴。3年前经笔者介绍,“太古遗音”等六琴由詹先生的后人出让于中央音乐学院。

 
太古遗音

宋代制造的“玉涧鸣泉”琴是山东最著名的一张古琴,它是山东琴家王心葵先生生前钟爱的琴,宋代制琴,承袭唐琴的宽大形体,但琴面弧度较唐琴小,底平而不像唐琴那样微作仰瓦状,因此有“唐园宋扁”之说。此琴制作极为考究,使用了以珍珠、玛瑙、翡翠、金或银屑等材料调成的漆灰,即所谓“八宝灰”涂身,色泽丰润古雅,“斑驳陆离,五彩相宣”;其断纹多样,“冰裂龟坼,蛇腹龙鳞兼而有之”,加上“紫金为徽,白玉为轸”,更显得其高雅庄重。音质奇古透润,可说是琴中难得的珍品。然而,正是这个被王心葵先生视为生命的宝器,却在民国初年的一次兵乱中失盗。同时失盗的还有金如来佛像等贵重财宝,王心葵先生事后独为“玉涧鸣泉”出示悬赏,数月后仍未探得此琴消息,痛心得“食寝几废”。后来,由一乡童发现此琴藏于一山寺高阁,并完好无损,心葵先生见后高兴得“翻疑为梦,遂割腴田40亩以酬之”。解放后,传闻“玉润鸣泉”在1960年由王心葵先生的后人出让山东省艺术专科学校,10多年后又转让于山东省博物馆,可是现今省博物馆所藏有艺校转来的琴却并非“玉涧鸣泉”而是“玉润鸣泉”,说明此非王心葵先生之原物(琴腹内墨书亦模糊得无法辨认),这一多灾多难的珍宝至今流落何处,仍不得而知。

1   2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3-12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