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造天造地“一管笔”


2013-02-06 15:42:14     作者: 林皓    字号: T|T    来源:

看了比尔·波特写终南山隐士的大作《空谷幽兰》,一直狐疑当代隐士究竟在哪儿。

读罢《一管笔:活出中国人的精神》,忽然拍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深居简出的王林海无疑是“潜伏”很深的一位。

常言说大隐于市,要有钱有闲才行,这两样,王林海都不缺,然而,这些并不是成就一个“大隐”的必备,如果少了另外一样:好的根器,这些形同虚设。

老天赋予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天然悟性,一个人不断追问自己为何而来,向何处去,只是“哲人范儿”而已,王林海却把这些实际“操练”到了自己的生活中。

比如画画,很多人画成了匠人,但是,王林海临池的同时,却乘物游心,反求诸己,每日与笔墨、琴瑟、金石、玉器相伴,把艺术作为用心之道,涵泳期间,轻盈地“打捞”出自己,成就了一个人的“自觉”与“觉他”。

王林海祖籍浙江,是王羲之的嫡亲。受家庭影响,他从小宿植艺根,喜欢绘事,后师从陈我鸿和朱豹卿两位先生学艺,深得老师宠爱,恩师承续的是黄宾虹、潘天寿等名师,黄宾虹、潘天寿又有各自的传承,“代代相传,未有间断”。

老师说:“艺术是活出来的,是从生命中长出来的,学不来的。笔墨是通道,要学,没有这个,笔下不能见人。”并告诫他,“看懂了就去做,做到了才叫懂”,这些“棒喝”深入王林海的骨髓,在参访名山大川,天下名士之余,他每日临池,继承了这管笔自古至今的使命:拿起毛笔,不是为了写一手漂亮的好字,而是要解决“人”的问题,造出一个新的自己。

“中国书画要写意,写的就是自己说不清道不明的那个‘意’。把这个意如实地呈显在纸上,我们就说神来之笔,视它为‘神品’。”

此“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神龙见首不见尾,多少人孜孜以求而不得。王林海躲在山上苦练3年,下足了“笨功夫”,终于有了与它的“亲密接触”。有一天,笔在他的手下活了起来,心手和畅,笔迹物质感消失了,如烟似雾的笔气墨韵泛出,“这正是当下的心律与情气,笔墨之为成了人的内心觉知与物象同构的妙用。”至此,王林海真正确信了古圣贤“心物一如”的用心之道——“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先贤古训,做到并非易事,王林海身体力行让这一标高显得并非那么高不可攀。他“以一管笔去观照中国文化的全景”,从书道世界去感受古人的用心,呼唤一切“游于艺”的行为回到生命中来,把所谓的一技之长转成了修心之道。

在王林海看来,传承的真正目的在“创造”二字,它是中国文化精神之所在,是命门。创造就是“无中生有”,就是“向万里无寸草处行”,也就是唐玄奘说的“临虚”的一跃。基于这样的使命,学习书道,不再与稻粱谋有关,它成了“变化气质,陶冶性灵”的生命之道。

《一管笔》传承了这一心法,如何执笔,如何运笔,如何布气都有一定的窍诀,本来是师徒之间的私授,如今全部浓缩在一本书中。

读王林海的文字,有醍醐灌顶之感,比如他说,“笔断气不断,气断意不断,意断神犹在。”再比如,他说“无意之意乃为真意”,虽然这些只可意会,但是王林海心中的中国文化精髓并不神秘,“圣贤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而是有着与我们同等情气、与我们很亲的人,他们所传的用心之道不仅切实在理,践行之,大家都能做到。”

《一管笔》语录

◆ 会意是中国文字灵魂之所在,字义所传达的是人的心意,人通过文字要“会”的也是人的心意。

◆ 秦小篆中正平和,有庙堂气。什么是庙堂气?就是它可以用以匡正人心。唐、宋、元、明、清选拔国家管理人才时,把毛笔字作为折照一个人品德的参考物,笔下如若板、刻、结,满纸黑气是做不了官的。用一张纸就能照见一个人的品德,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大功用,开启这功用的正是李斯先生。

◆ 草书生成的特点与文字的特点不同,首先笔画与笔画之间要可以回环,像打太极拳。有了这个回环的体势结构,下面就是点画与点画之间可以连接成一个整体。有了这一特点,作书的人就可以一气呵成,笔断气连,气断意连,意断神犹连,这是草书特有的艺术魅力。

◆ 心正则笔正,是唐人修习书道的心要,唐人借一管笔升华自己,化育自己,从日常生活中找到了最简单的形式,用以达成至高的精神追求,太经济了。

◆ 古人站桩,讲“虚灵顶劲”,形容这种状态犹如“三尺罗衣挂在无影树上”,早期青铜器呈显的就是这种感觉。

◆ 诗性就是一个人始终保有生命心性的“活泼”,上天入地,无古无今,不受时空相的限制,充分发挥心的能动、心的自由的一种生活。中国文字要化育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从心所欲不越矩”,就是诗性。

◆ 读《平复帖》,扑面而来的是混混沌沌的“息”动,每个点都在动,每一画都在动,古人形容如“群鸿戏海”。什么是群鸿戏海呢?如果去过鸟岛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经验,那就是傍晚万鸟归巢的时候,只见海面上方无数黑点在律动,这是《平复帖》给我们的第一印象。细观之,点画不知起止,笔笔断而通幅却是一气呵成。再细观之,点画枯涩浓淡的笔气墨韵如血脉流动,气韵极为生动。张伯驹先生变卖家产,把这幅书道佳作留在了中国,感谢他!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3-12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