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我眼里的林少华


2013-02-06 15:02:14     作者: 孔明珠    字号: T|T    来源:

林少华先生的最美好时光也许该再往前推到20世纪90年代,那时候,他翻译的村上春树小说《挪威的森林》风靡整个文青群体中,印数持续高烧不退,我买来一本,看完很激动,那时的人饭后还聊文学,书被一个跑来我家白吃的半陌生人借去了,死活不还。

透过书页,我猜想林少华先生那儒雅的面容,那柔软的心肠,那广博的见识,那洒脱的举止……竟然在书的后记上看见他留给读者的地址,赶紧铺开稿纸写了封群众来信,因为刚从日本回国,又是校对员出身,顺便挑了个文字错误以显示自己比普通群众略高一筹。

没想到林少华先生竟然给我回了信,话没几句,却平易近人,略显幽默。我狂喜之下加一码,寄去我写的书再套近乎,随后将偶像纳入作者圈,请他为我供职的青年杂志写稿。

林少华先生在我眼中渐渐丰满立体起来,他在大学任教,去日本做交换学者,花大量的时间翻译村上春树,共译了32本村上的小说。作为外语学院教授,林少华以“随笔式文体传达学术性思维”,写下很多文章,详细介绍村上春树的生平、作品和为人处世特点,分析文学价值,带领学生和一般读者赏读,是村上作品在中国大规模流行最关键的一个人。

林少华出生于东北小山村,常常自称“乡下人”,自小锻炼出来的吃苦耐劳精神支持着他一路顽强学习,下乡后抽调去当了工农兵大学生,恢复高考后一举考入研究生,1982年分配去广东暨南大学当老师,创办了日语系。当时青年教师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逼迫他接翻译活儿,谁料他出手不凡,第一次翻译就是万人空巷追看的由山口百惠主演的日本电视连续剧《命运》,第一本村上春树的著作就是格外畅销的《挪威的森林》。林少华心气很高,原本一心要当学者的,可就是这些原本不在他追求范围内的流行文化与他的命运率先绑到一起,使他得以轻松进入日文翻译的世界,继而投入、陶醉在翻译事业中,钻研提升,形成了独特的“林家铺子”译文风格。

作为林少华的粉丝,我关注他的行踪,时而网上问个好,约个稿,寄本书,通风报信则个,却一直没有见过面。直到2011年旅居海外多年的青年钢琴家宋思衡回国,首创推出多媒体钢琴音乐会,以放映多媒体画面结合古典音乐曲目弹奏的新颖形式,让古典音乐走进当代人的心灵。新作《寻找村上春树》上演前夕,钢琴家萌生了请村上春树“御用翻译家”林少华老师作为特邀嘉宾来上海的念头。他的好友找到我,说动林老师欣然来沪。

是我和宋思衡一起去机场接林老师的。虹桥机场2号楼我们都是第一次去,亏得我停完车还用手机拍了停车位地上的号码,可是终于见到偶像之后,我们都昏了头,坐电梯上上下下搜寻那辆开我们来的车子,却无论如何找不到。林少华温文尔雅跟在后面,听两个文明的上海人一遍遍抱歉,后来终于忍不住损了一句,还都是作家和音乐家呢!

林少华出来活动,一向穿着体面整洁,头发梳得顺溜,中等偏高个子,身板挺直。他长得有点儿男人女相,侧面还真有伟大领袖的感觉。林老师说话速度比较慢,常常会一偏头用有点惊讶的神态看着你,受到这样的礼遇,你会觉得自己真是高明,不由自主打开话匣子,其实呢,高人就在你对面。

那天陪着林老师去复旦大学外语学院做讲座,一路闲聊。做母亲的不免为培养出好女儿沾沾自喜,见林老师颇感兴趣,我便大谈女儿必须富养,女孩子只有见识广、眼界高,自然有气质,将来才能成功的道理。这些资产阶级言论如雷般击中林老师纯洁的心灵,家里正有小女初长成,他惊道:教育女孩不能节约成癖?可是我小女儿用餐巾纸的时候,我常常教育她,你嘴巴那么小,只需用半张就可以了,难道是我错了?!

林老师已逾耳顺之年,然而他集淳朴、天真、书生气于一体的气质,他热爱美丽的花草,每天发一条微博,种种率性举止由心而发,贯通于他的血液之中。我想,我们之所以喜欢他翻译的村上春树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对彼岸的那位性格怪癖的作家有兴趣,而是为翻译家笔下的华美中文所倾倒,我们迷恋的是林老师二度营造的村上的文学世界。

钢琴家宋思衡如期在上海音乐厅举办了《寻找村上春树》多媒体钢琴音乐会,曲目结束的时候他邀请林少华先生上台,这位神秘嘉宾的出现引起了全场雷鸣般的掌声。林少华开口第一句话就让大家笑喷了,他说:“人总是出现在他不该出现的场所。”接着他谦虚道:“我的应邀出现,当然不是因为我懂音乐和钢琴,更不是因为我一如我的名字那样年轻和风华正茂。恰恰相反,我开始老了。可是人们竟那么宽容和友好,每当举办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有关的活动,总喜欢把我从青岛那座地方小城找来——较之其他原因,大家情愿把村上的影响、他的文学魅力的某一部分归功于我……”

这就是林老师,林少华!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3-12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