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艺术交融,从纹理开始——写在“第二届西湖柳浪谈艺”之后


2013-01-10 13:43:26     作者:    字号: T|T    来源:

近日,一张视频截图在中国艺术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是大雪天里的公路特写?还是雨花石上的花纹近照?不,都不是,这是一幅中国水墨画被放大数倍后的纹理镜头!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先生在2012岁末第二届“西湖柳浪谈艺”中外艺术交流论坛上,展示了一段由国外摄影师为其作品局部放大再拍摄的高清视频,一幅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水墨画,在经过西方现代的艺术技法进行再创作之后,宣纸的白皙、黑墨的流线还有印章的鲜红,以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震撼人心的风格跃然世人面前。这种中国传统艺术技法与西方科技的完美结合,无疑是艺术发展的一次成功试水。

“西方艺术的创作是建立在‘错构’的基础上的,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创作则强调‘乘怀观道’,要去除大脑中的所有杂念,打坐静心,使心态非常澄明”,这是潘公凯先生在一次访谈中曾经说过的话。通俗一些,就是西方人的美是具体的、技术性、数字化的,研究黄金率的比例多少才最好看,而中国人从来不研究这些,而以“写意”为尊。这两种文脉各有利弊,随着中西方艺术界创新思潮的不断涌现,中国艺术界早就意识到不能再闭门造车,各种中外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应运而生。特别是在十八大精神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号召下,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是,纵观目前的各类交流活动,具有品牌效应和国际影响力的交流活动屈指可数。缺少具有影响力的交流活动,何谈增进了解,促进中国艺术的发展。究其原因,在相关活动在品牌化、扩大影响力的过程中,不仅应当注意“纹理”的建设,还要顾及全局的发展。

纹理,原指物品外观上的条纹和色彩细节。纹理虽小,但以小能见大,在艺术上,所谓纹理就是我们说的艺术构思-艺术创作-艺术交流-艺术融合-再创作,再到最终的艺术品交易这样的细节过程。所谓“纹理”的建设就是指如何促进如上各个细节本身的发展。

从创作谈起,纵览现在国内艺术界的现状,创作的基本土壤有了,作品也不少,但能供广大艺术家展示自己作品及和国外优秀艺术家交流切磋的舞台还是太少。顶级“大家”的作品也许有些许拍卖会可以去,但更多的代表着中国艺术界环境的中层艺术家们的作品,却可能要为进入本来就不多的画廊或展会而挣破脑袋。无法展示便无从交流,无从交流那又何谈“融合”“再创作”“进步”呢?平台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艺术界的成长和发展。

 
杭州市人民政府陈小平副市长、中国艺术节基金会田建平会长、法兰西艺术院高利永院士为西湖柳浪谈艺会徽揭幕

 
中央美术学院潘公凯院长作精彩演讲

从市场上来说,受经济形势和投资环境的影响,从去年的秋拍开始,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出现了高价位拍品急剧减少,中低价位拍品的成交依然稳健的现象,这反映出中国艺术品市场井喷式发展已逐步回归理性。人们除了关注顶级艺术家及艺术作品外,将更多地目光投入到艺术行业的“中坚力量”上。在这个中国艺术不断细化的趋势中,中国艺术更加迫切地期待一个可以为各层次艺术家们提供“舞台展示”机会的出现。

2012年末的“西湖柳浪谈艺”国际艺术交流对话上,代表着中法艺术界最高水准的大师们正是注意到了这个趋势,纷纷表示有意与杭州政府共同打造一个代表着中外最高水平艺术交流的平台,这个平台同时也是国内最大的展示中国高、中层次艺术家作品的舞台,更是集展览、交流、拍卖于一体的艺术服务中心——中国杭州艺术中心。这个中心的出现,将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国内的艺术家的国际交流的问题,解决各层次艺术家们艺术作品流通问题,从而进一步增进中国艺术与国外优秀艺术的交融和自身的发展。

 
场下听众专注听取

 “西湖柳浪谈艺”系列活动展现的正是“中国杭州艺术中心”的国际艺术交流作用。本届“西湖柳浪谈艺”是该系列活动的第二届,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央美术学院支持下,由中国艺术节基金会、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国艺术顶尖学府中央美术学院和法国艺术最高殿堂法兰西艺术院主办,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中国艺术杭州中心联合承办的大型中外艺术交流活动。“西子湖畔,风月无边”,在本次对话活动中,中法两国顶尖艺术家以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交融及发展为主题,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先生,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院长索瓦•贝尔纳•米歇尔先生,中国国家大剧院设计师保罗•安德鲁院士,法兰西艺术院建筑通讯院士让•弗朗索瓦•高利永先生、法国库尔贝博物馆馆长让•雅克•费尔尼埃先生针对主题畅所欲言。

1   2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3-12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