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方面要做好“减法”,坚决淘汰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和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另一方面要做好“加法”,大力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项目。
为了保持新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贵阳工业园区一年婉拒了总投资额达300亿元以上的高耗能、重污染、低效益投资项目,对不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企业坚决说"不"。毕节市8个县区,有5个工业园秉持"吃干榨尽"理念,发展煤化工、磷化工、建材工业循环经济。黔西南州兴义市科学制订《轻工业产业发展规划》、《沿铁工业经济发展规划》等规划,统筹区域布局,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初步探索出一条“经济增长、资源集约、生态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以工业带动农业,以城市带动农村,是工业强省战略中的又一核心篇章。经济快速发展,强了农村,富了农民。大企业进驻,乡村变城镇,大项目落地,农民变工人。两年前连城郊结合部都算不上的毕节市小坝镇,随着贵州力帆时骏振兴集团公司进驻,现已成为规划蓝图上的重要城市节点,近2000小坝人由此实现了“村民变市民”的华丽转身。
伴随着大规模的招商引资,大量的“引进来”、“走出去”,曾经相对封闭保守的贵州人开始“借梯登高”、“借船出海”。贵州的发展,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与全国乃至世界紧密相连。联央企、通港澳,大规模、高密度走出去,找项目、交朋友、聚人气、强动力。特别是近年来举全省之力,成功举办了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暨投资洽谈会等重大活动,尽展黔山芳菲,把全国乃至世界目光引向贵州,为区域发展蓄势积能。
2012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贵州工业投资结构在不断优化,投资总额达1176.4亿元,轻、重工业投资比例由去年底的6∶94调整为14∶86,轻工业增速比重工业高7.2个百分点。这样的数据,彰显了贵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决心。
“工业强省”实施仅两年,一个“升级”的全新贵州正呼之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