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春晚遍地开花
就在春晚这台国宴没落的同时,从2010年开始央视春晚不再一家独大,东方、安徽、广东3家省级卫视都停止了转播央视春晚,用自己的节目正面对抗春晚,再加上各个卫视纷纷开始“砸钱”办自己的春晚,使得央视春晚的地位愈发尴尬。
的确,比起央视春晚的中规中矩,卫视的春晚更加特色鲜明,北京卫视的春晚完全没有语言类节目,东方卫视的小品则走的是黑色幽默路线……用东方卫视春晚总导演王磊卿的话来说,这些都是央视春晚所没有的“毛边感”,虽然没有央视春晚大牌大腕多,却更接地气。
分羹的还不止这些。2008年年末,“山寨春晚”导演施孟奇竖起“向央视春晚叫板,给全国人民拜年”的旗帜招摇在大街时,央视春晚的形象几乎掉到了最低值。第一届山寨春晚最终流产,但却吸引了海内外媒体的关注,山寨春晚被形容成“普通百姓的嘉年华”。
而在举办第二届山寨春晚时,施孟奇不仅领到了文化部门的“演出许可证”,还让节目在一家卫视、6家网站顺利播出。
同时,各种版本的春晚相继诞生,北漂春晚、南方春晚、寂寞春晚、笑动中国春晚、老年春晚……据施孟奇评价:“除了南方春晚和笑动中国春晚行动失败,其他春晚都做得有声有色。”
让春晚回归民间
2010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张倩红提交了一份名为“让春晚回归平常”的提案,建议春晚低调下来,“多从普通人的生活中发掘艺术精品”。

她认为,最大的问题是春晚不知道自己在干嘛——“从政治上看,要弘扬时代精神;从文化上看,要融雅与俗、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于一体,庞杂的因素组合使春晚背负起沉重的十字架,很难自如创新。”
就在类似的“讨伐声”此起彼伏之时,春晚也在试图进行改变和创新。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于2010年9月3日播出新节目《我要上春晚》。该节目以向春晚输入新鲜血液为宗旨,吸纳全国各地的草根选手,3位评委只做点评不定生死,最终直面导演的演员将由观众投票决定,由于各地奇人的卖力表演,有网友评价《我要上春晚》“因为不完美所以更好看”、“比起春晚的严谨,《我要上春晚》中的意外不断,却更让人觉得有意思”。
2010年12月,《我要上春晚》正式揭晓了在除夕夜登上春晚的选手名单,农民工组合“旭日阳刚”以一首《春天里》得到了34.1%的网络投票,获得了入场券。而除了“旭日阳刚”外,兔年春晚的草根明星还有西单女孩任月丽、深圳民工街舞团。这些普通的百姓通过一段视频、一场选拔,改变了命运。草根也能上春晚,这几乎被看做央视春晚转型的一大重要标志。
2012年的龙年春晚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出现了颇多创新之处,比如取消了软硬广告的植入,存在了长达20年之久的“我最喜爱的春晚节目”评选也被取消,语言类节目出现了新老结合等。
毋庸置疑,创新是春晚不竭的动力源泉,春晚更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载体,不断丰富节目内涵,提高节目质量和品位。
让春晚回归民间,复活春晚全民联欢的本质。不是主张春晚走向无准则的低俗,而是,春晚回归民间,一方面把百姓生活中的淳朴真挚的情怀艺术化,另一方面又把这艺术化的情怀生活化。让春晚回归民间,正是要启动这具有深层的民族文化建构力量的全民联欢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