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中国的东盟“魅力攻势”


2013-11-04 16:05:18     作者: 朱锋    字号: T|T    来源:

从2013年10月2日开始,中国两位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和李克强联袂出击,对东盟发起“魅力攻势”。短短两个星期之内,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了印尼和马来西亚,出席了在巴厘岛举行的APEC非正式首脑峰会;国家总理李克强则访问文莱,参加了年度东盟10+3和东盟10+1会晤,并在东亚峰会(East Asia Summit)上致辞。随后,李克强总理又马不停蹄地访问了泰国和越南。“习李新政”的外交布局中,新东盟战略已经跃然而出。在经历了持续数年的中国—东盟南海争议之后,中国领导人正在用诚意、友情与合作,向世人昭示南沙岛屿的主权争议,不仅不能阻挡中国与东盟关系的“亲上加亲”,而且双方都有决心将南海建设成“和平之海”和“友谊之海”。

中国—东盟关系:

亚洲繁荣和稳定的基石

北京有足够的理由高密度、高强度地聚焦和改善与东盟的关系。虽然10个成员国组成的东盟成员没有一个可以称得上是“大国”,但中国和东盟关系的质量和数量对一个崛起的中国来说其战略意义越来越重要。中国和东盟关系的性质,在相当大程度上将决定中国是否能够在亚太地区扮演一个“领导者”的角色。

从经贸关系来看,2002年中国和东盟刚进入自贸区时代时,双边贸易额只有782亿美元。10年以后的2012年,中国和东盟贸易额已经达到4001亿美元。10年间增长了5.1倍;东盟成为仅次于欧盟、美国的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东盟也是中国主要的海外投资市场,2003年时中国对东盟的投资额只有332亿美元,2012年已经超过了1000亿美元。中国近三分之一的海外投资集中在东盟国家。2002年中国—东盟的人员往来约为387万人次,2012年达到了1500万人次,10年间增加了近4倍。2013年前8个月,双边贸易额已达2843亿美元,同比增长12.5%。从推进亚太地区经贸一体化进程来看,中国和东盟关系的进展具有代表性意义。2010年1月1日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全面启动以来,不仅双边贸易额增长迅速,双方服务贸易、贸易本币结算以及货币互换协定都取得重要进展。目前,美国正在竭力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而中国更钟意的是在自由贸易协定(FTA)升级版基础上扩大成员国体系的“东亚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北京已经提出了2015年完成RCEP谈判的目标。TPP和RCEP代表了美、中两国各自主导的、平行的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没有东盟国家积极的响应和支持,RCEP的蓝图不可能实现。

从外交、安全和战略的角度来说,中国和东盟围绕着南海领土争议而出现的竞争关系走向,也将主导区域内大国关系的未来长久的战略竞争态势。东盟希望保持团结、共同推动东盟与中国之间南海争议的政治解决进程。特别是东盟选择和中国一起谈判“南海行为准则”(COC),将2002年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DOC)具体化,并以此来保障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的地位和作用。如果中国和东盟无法就南海问题达成新的外交妥协与形成新的政治共识,南海问题将随时可以成为美国和日本分化中国和东盟关系、借“东盟声音”削弱中国区域影响力的战略抓手。说到底,南海争议的长期化总是将难以让东盟在政治上全面“拥抱”中国。缺乏东盟对一个崛起中国的理解和欢迎,北京在东亚的地缘政治环境将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从10月初习近平和李克强两位中国最高领导联袂造访东盟国家的态势来看,北京确实前所未有地将与东盟的关系放到了区域外交的优先选择。中国高层身先士卒重新开展对东盟国家的“魅力攻势”,展示了“习李新政”东盟外交的新姿态和新努力。在北京看来,只有密切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的政治关系,加深中国与东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才能真正为南海地区的领土争议和日趋明显的大国战略竞争提供“双赢”的出路。

中国和东盟“守望相助”

此次中国领导人东盟之行的主体基调,延续了近10年来中国东盟政策的一贯路线,这就是“睦邻、富邻和安邻”,让中国的崛起有助于邻国的繁荣和稳定。但这不是重复打传统的“经济牌”,而是着眼于全面提升中国和东盟的伙伴关系,为中国和东盟的自贸区导向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创造“升级版”。

习近平主席访问印尼和马来西亚期间,双方宣布全面升级中印和中马关系,将以往的战略伙伴关系提升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习近平主席10月3日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时,提议中印共同建设“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意投资建立东亚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促进中国和印尼、中国和东盟之间的互联互通的新发展。在马来西亚的访问期间,两国国家元首宣布了目标是5年两国贸易增进计划,努力实现2017年中马贸易额达到1600亿美元。

李克强总理10月9日在东盟+1会议上,更是全面提出了中国和东盟合作的“2+7框架”。这一框架的核心,就是在双边“互信”和“共赢”的基础上全面升级2010年以来中国和东盟业已实现的自贸区协议,让中国和东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围绕着RCEP(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方向继续促进互联互通与投资服务的自由化。李克强总理客串了中国产品推销商的角色,在泰国推销中国高铁;在文莱推销中国机电设备,在越南推销中国的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总理利用正式的国事访问,将中国科技产品“揣在心里”、“摆在桌上”,将中国和东盟的人文交流和国民情感的培养作为双方互利合作的新纽带。今天的中国东盟关系,正在越发具有邻国之间“守望相助”的特点。

与此同时,中国领导人在此次的东盟访问中,不仅重在培育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友好交往和利益共赢的深化,更是以坦诚和直率来介绍中国新政府的国内施政纲要,向东盟国家传递中国经济将会在主动调控和改革中保持高增长的信心和决心。2013年10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尼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演讲中提到,“中国正在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总的是要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改革,努力破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难题,消除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这向世界传递了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最重要信息: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代。为此,习近平主席充满期待地要求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亚太经合组织成员需要“相互扶持”、而不是“相互踩脚”。亚太经济应该引领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的成长期。

李克强总理在泰国和泰国女总理英拉谈成的两国高铁合作项目,因为中国同意部分在泰国的高铁建设费用可通过易货贸易的方式进行,被戏称为“大米换高铁”。在越南,李克强总理和越南总理阮晋勇达成了发展两国关系的三大共识:建立海洋问题工作小组探讨北部湾湾口外资源共同开发工作;建立陆地问题工作组探讨陆路基础设施合作;建立探讨两国货币和金融系统之间合作的金融工作小组。中越关系上的这“三箭齐发”,标志着近年来中越政治互信和经济合作的新高度。两国总理务实而又充满热情地处理两国关系的新努力,让一度笼罩在两国关系上空的南海岛屿纷争的阴霾几乎一扫而空。

中国人相信“远亲不如近邻”。中国和泰国、越南有着亲密关系的历史。现在“邻里相助”、携手共进,对这一新特点、新趋势,李克强总理深情地总结道,这是中国和这些东盟国家关系在“亲上加亲”。

筷子只有捏在一起才不会折断

中国领导人此次东盟之行,不单讲经贸、讲改革、讲亲情,也谈安全、谈争议、谈缓解安全争议的方法和路径。中国领导人不再像以前那样避讳中国与东盟某些国家之间的南海岛屿主权争议,也不再简单地否认和回避其他国家对中国崛起有可能在南海问题上进行战略势力扩张的担忧,而是通过讲事实、讲合作、讲团结来降低和消除有关疑虑。和日本安倍政府只会在不同的多边和双边场合,喋喋不休地唠叨中国的军事力量发展、数落中国将引起“海洋安全紧张”相比,中国领导人积极谋求共识和解决问题的务实态度,则令人印象更为深刻。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APEC峰会上谈到亚太区域局势,特别强调了“三个延续”,认为和平、稳定和繁荣是三个延续的地区局势特点;为此,实现开放、包容和快速的经济增长才是区域人民的首要关注。李克强总理在东亚峰会上,直截了当地就外界担心的南海问题做出评述,既不否认这些争议的存在,更强调稳定和解决这些争议需要区域内的国家承担共同的安全责任。李克强总理也建设性地提议东亚应该建立切合地区特点的区域安全合作架构。这一东亚地区安全构架,并不是以排他性的军事集团为基础,更不是以夸张某种特点威胁为前提,而是重在推动区域合作与战略互信基础上的多边和双边安排。

中国领导人此次东盟之行,身体力行了这样一种促进地区安全的新理由。李克强总理在访问文莱时,和文莱总理签署了共同维护地区稳定与繁荣的联合声明,强调区域内的任何争议,都需要对话、合作来谋求外交解决。在访问河内时,李克强总理也代表中国政府和越南总理签署了有关中越争取南海领土争议分阶段解决的共同声明。对于中越关系从冷战时期到现在,曾经经历数度起伏的邻国关系,李克强总理满怀信心地表示,南海争议已经是中越之间没有解决的唯一争议。如果着眼于中越关系在过去20年以来的长足进展,这种“面向未来”的积极、乐观和诚意,恰恰正是有助于中越克服南海领土争议困扰的信心所在。

李克强总理在文莱举行的中国与东盟10+3峰会上曾语重心长地提出,亚洲人吃饭都擅长使用筷子。一根筷子很容易折断,一把筷子捏在一起,则非常不容易折断。李克强总理以此来比喻中国与东盟以及东亚各国团结的重要性。今天的东亚已经是全球经济增速最快的地区,也成为了21世纪区域安全存在着重大不确定的地区。全球的经济重心常常也是地缘战略的中心,这是国际关系历史的客观规律。但是,东亚各国真能如同一把筷子那样捏合与团结在一起,那么没有什么样的地区安全隐患是不能解决的。

现在“邻里相助”、携手共进,对这一新特点、新趋势,李克强总理深情地总结道,这是中国和这些东盟国家关系在“亲上加亲”。

朱锋: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北京市第十一届政协委员

中华青年联合会委员

中国留学归国人员协会常务理事

中国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3-12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