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十八大以后政治体制改革的展望
不论对政治现状如何评价,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仍在初步,这是显而易见的。在稳步、有序推进的前提下,应当毫不迟疑地迈出更大的步伐。具体说来,十八大以后特别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加速推进。
一是痛下决心对权力进行规范与制约
消极腐败现象已经成为社会共指的公害,成为消解执政党权威、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的最主要原因。腐败现象之所以愈演愈烈,归根结底是因为对公权力缺乏足够的约束。中国政治体制是在苏联巨大影响下建立的,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误认为党的领导即一切都由党说了算,具体表现为各个层级的党的书记说了算,党权高于一切,“人治”色彩浓厚。这种不受约束的权力,曾经给我们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为约束和规范权力想了很多办法。但总体看,权力得不到有效约束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权力运行的透明度不够,公众的参与度不够,分权和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也不够。而且,不合理的、与变化的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权力体制不仅仅低效,还导致了不合理、不科学的利益格局,沉淀为既得利益。既得利益反过来操控改革、从而使改革遭遇“天花板”乃至变形的现象,也正在出现。如果让权力失范和腐败现象侵蚀执政党和政府权威的状况继续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必须痛下决心,真正把权力关到笼子里面去。

二是高度重视顶层设计
在实践中可以观察到,一方面,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另一方面,人们对这方面取得的成果不甚满意。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固然复杂,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对政治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我们不能指望自上而下地出台一套详尽无遗的方案来指导改革。这种计划经济的思维应当彻底摈除。中国的改革,还是要走让地方和基层去进行尝试,而后由中央对其中成熟的部分进行总结推广逐步展开的路子。问题在于,不少地方和基层实际上已经进行了大量改革探索和尝试,也取得了不少有意义有价值的成果。在这种情况下,顶层设计就成了更加深入地推进改革的关键。遗憾的是,我们往往对改革缺乏整体性规划和统筹,习惯于按落实一般工作的思路,把改革号召下达到各个部门。这样做的结果是,在不少方面,改革成了一些部门保护、乃至扩张自己权力的代名词,改革本身具有的对权力进行调整、约束的本质被淡化,于是,改革也就不可避免地“碎片化”了,出现变形。
三是加紧对社会组织方式的研究
社会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实践表明,一个社会的组织化程度越高,社会发展就越健康、有序。政党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推进社会的组织化。政党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组织。在领导革命时期,我们党通过对社会的组织,实现党的目标,做得炉火纯青。但是,在建设时期,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公民社会的一个显著标志是,社会各种力量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非为了党的目标而组织起来。执政党如何应对这种情况,我们探索得太少。过去那种要么把社会组织看作党的附属组织、要么把它们看作对政权潜在危险的“革命党思维”是要不得的。现实亟需我们从如何提高社会的组织化水平、如何为公民表达利益提供制度化的渠道的角度去深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四是大力推进党内民主
未来政治体制改革中,党内民主仍应是我们推动社会民主的支点。但是,要使党内民主真正起到引领社会民主发展的作用,特别应该强调在授权环节加大党内民主的力度,把党员的选举权落到实处。为此,应当倡导正常的党内竞争,增强党推荐的精英执政的合法性。客观地说,在权力资源稀缺的情况下,竞争本来就是存在的现实。问题在于,由于我们一直对政治竞争抱着一种偏见,因而往往不愿沿着认可竞争的方向对之加以规范,这反倒使竞争转入暗箱操作,使现实政治颇带“权力斗争”和“宫闱政治”的色彩。不能继续维持这种为广大民众所诟病的状况,尤其不能把这种状况等同于“党内团结”。应当为竞争制定规则,使竞争走到台面上来,压缩暗箱操作的空间,让更多的能者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地在政治擂台上展示自己,让更多的党员和民众参与掌权者的选择,这会极大地提高共产党精英掌权用权的合法性。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