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渡,争渡,向何处?
---台湾人创业大上海
杨雨文 杨胜云
2000年,一本讲述作者在上海10年商海坎坷经历的《我的上海经验》在台湾岛内十分畅销。时隔两年,这本书的作者自称为商人而不是文人的陈彬在接受采访时说:“尽管开始我在上海做生意失败了,但我每次到上海去,都很愉快。而回台湾时,我感受到的不是天灾(如地震),就是贪污、八卦新闻之类,台湾的气氛我感觉不怎么样。今天的上海已经是全中国最发达、最领先的地区之一,我会到上海去投资10年,为什么?因为在台湾我没有更好的发展机会,我是不得不到上海去投资。现在我真的是喜欢上海,我今天到上海就是去找机会求发展。”
陈彬的话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台商的心声,“上海”这个词,在他们心目中,不仅仅是东海之滨、长江之尾的一个城市,而且是意味着发展与机会。
有媒体说,目前在上海的台湾人多达30万,台商已经成为上海开放后进入浦江两岸的最大族群。上海市台办新闻处仇长根处长解释道,常住上海的台湾人达1.5万,以半年为期来往于沪台之间的台商有15万,上海周边地区有台商15万。就整个大上海地区而言,30万台湾人所言非虚。他们的投资几乎涵盖了包括食品、房地产、机械、纺织、资讯、服务业等所有行业。在上海的台湾人有的是老板,也有不少人在各种公司打工。
于是不经意间,人们惊奇地发现:龙凤汤圆进入了上海的千家万户;顶新集团把大型超市开在了市中心;长宁区出现了台湾小吃风味一条街;闵行古北一带成了台湾人在上海的聚居区;台商经营的“百乐门”拾起了老上海的绵绵追忆;台北的“红玫”美发店悄悄出现在了虹梅路边……
“到上海去发展”,台商们看中的不仅是上海蕴藏的巨大商机,更注重的是在上海能寻找到更多的发展机会。目前,台商在上海的投资正呈加速的趋势。据了解,截至今年4月底,上海市历年累计批准设立台资项目已达4350项,合同台资67.81亿美元,分别占同期上海外资项目数和合同资金数的17%和13%。
上海市台办主任张志群介绍说,台胞在上海投资经历了探索、增长、稳定几个阶段。随着上海进一步加大改善投资环境以及对台招商引资的力度,台胞在上海投资现在已经进入稳定的发展时期,在台湾岛内引发了“上海热”。
在上海几度沉浮的台湾人也不在少数,他们怀着好奇的心来上海打拼,结果有人成功了,也有人遇到了挫折,但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后来者的榜样。怎样看待这荣辱成败呢?上海经济发展研究所沈晗耀所长的看法是:“上海对成功者和失败者都是宽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