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新“食”尚
邵达

先生 ,你不能再吃肉了! |
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不但蕴涵了人生在世的相当一部分内容,往大处说,百姓餐桌上的饮食变化某种程度上还能折射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盛衰与沧桑。如果说窝头咸菜、一碗清汤几星油的粗茶淡饭是对一个特殊年代的真实写照,满桌子肥鱼厚肉、生猛海鲜则把遽然而至的新时代烘托得热气腾腾,热闹非凡。不知不觉间,一度被“好日子”逐走的绿叶青菜开始回归餐桌,并随着素食人群的增多,大有喧宾夺主之势。曾几何时,在九省通衢的江城武汉,因为野生蕨菜在城中餐馆走俏,长江、汉水大桥两侧江堤上从早到晚忙碌着挖掘野菜的人的身影。更有甚者,一种叫做“发菜”的所谓美食在南方城市供不应求,一出疯狂淘挖发菜的闹剧前些年在其生长地――西北地区大肆上演,导致草皮被掀,沙尘骤起,且殃及池鱼,愤怒的风沙染黄了多少内地城市的朗朗晴空。
素食考古
从“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乐在其中的孔子及其“一箪食,一瓢饮”的弟子颜回开始,饮食自古便与文化结为连理。然而时下在各地渐渐蔚然成风的这种素食时尚仅仅是返璞归真,是大腹便便、食不厌精、吃疲了身心的人们对充斥着肥胖症、心血管疾病、环境恶化、口蹄疫肆虐的现代生活的一次不计后果、抑或深谋远虑的反动,还是再次佐证了“利益至上的中国正远离文化”这一令人不寒而栗的大胆预言?换言之,有多少人能在酒足饭饱之际,咂摸美味之余,想一想建立在餐饭基础上的深层话题?

上海吴江路美食街上的"粗茶淡饭"饭馆。 |
从历史的眼光看,素食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可谓源远流长。《诗经》、《论语》中就有关于素食的记载,曹操亦曾提出“淡泊茹素”的素食观点。就养生而言,传统中医历来鼓励“茹淡”,像唐代名医孙思邈劝人“每学淡食”。身为医生、倾毕生心血振兴中国的孙中山更撰文指出:“中国常人所饮者为清茶,所食者为淡饭,而加以菜蔬豆腐,此等之食料,为今日卫生家所考得为最有益于养生者也。故中国穷乡僻壤之人,饮者不及酒肉者,常多上寿。”
古人一般把食素与修身养性、回归自然联系起来。如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里所说:“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其渐近自然;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渐近自然也。”唐代山水诗人王维常年食素,《旧唐书》说他“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香饭青菰米,佳蔬绿芋羹”(《游感化寺》),简朴自然的素食生活赋予王维的是他笔端冲淡平和、超然出尘的韵致与诗人远离杀业、慈柔清静的心胸。如在他的《戏赠张五弟諲三首》诗中所见,“我家南山下,动息自遗身。入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以及“青苔石上净,细草松下软。窗外鸟声闲,阶前虎心善”,这种人与自然万物泯然无间的净美与和谐是远非“甘此膻腥食”(《赠李颀》)的“世上人”所能体味的。
在中国古代,食素还曾被寄予特殊的道德含义,这在民间流传的初一、十五吃素习俗中可以得到印证。穷奢极欲、终日沉湎于被《吕氏春秋》称作“烂肠之食”的“肥肉厚酒”里的夏王桀和商纣分别在乙卯日、甲子日被诛亡国。后世诸侯在这两个日子斋戒修心,节俭寡欲,以示警惕。民间纷纷仿效,后来便演变成“朔望斋”——逢每月初一、十五吃素的民俗。
素食时尚

7月18日美国模特翠茜·贝汉姆,身穿由生菜叶做成的比基尼泳衣在柏林一家牛排店前宣传素食主义。
|
步入现代社会,素食作为一种时尚,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这个顽固的“荤食堡垒”的兴起得力于1971年一本名为《一个小星球的饮食》的畅销书的问世。书作者,当时年仅26岁的法兰西斯·莫尔·拉彼在调查中惊讶地发现,人们为了生产一份肉食,竟需要花费14倍的粮食来喂养动物。拉彼在书中呼吁人们食用非肉类食品,以避免巨大的资源浪费。1987年,约翰·罗宾在他的新书《新美国的饮食》中首次披露了饲养场的恐怖内幕以及畜牧业对整个世界环境造成的严重后果。该书的出版在美国再度掀起了一股素食风潮,从摇摆舞星麦当娜到影视明星罗杰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禁荤吃素。1997年罗帕民意调查估计美国的素食人口在60万至100万之间。
受其影响,近年来食素在中国的大学校园里也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文化。现已有50多名会员的北大素食研究会在校内免费印发素食文化小报《菜根谭》,并多次举办研讨会,请来著名素食厨师组织素食聚餐会,向人们介绍素食文化、素食理论。学校食堂还为他们特设了一个绿色素食窗口。用《菜根谭》主编、北大传播系研究生李杰的话说,该研究会的宗旨是要向人们传播一种热爱一切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素食理念。复旦大学也成立了上海高校第一家“素食文化协会”。据协会倡办者之一、新闻学院学生方乐莺介绍,“我们讲的素食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吃斋’,而是要传播一种理念,就是要环保,要爱护动物。”
谈及自己三十多年的食素经历,刚从海外归来、34岁的人类学研究生李东人说的一番话颇耐人寻味。“最初吃素完全是被迫的,肠胃受不了,沾上肉就吐。去北大念书那会儿,学校食堂里所有窗口卖的都是大鱼大肉,没办法,一星期后我就不辞而别、跑回家了。二次返校,发现学二食堂开了一个素食窗口,据说是丁石孙校长的‘旨意’。论起来那应该是北大最早的绿色厨窗,只可惜没能坚持下去。后来好多人劝我吃肉,说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个心理障碍罢了。可是我得说,自己现在吃素已经从不自觉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了,理由很简单,人类没有权力吃杀别的动物!”说到这里,李东人的情绪变得激动起来。“我是搞生物人类学的,有机会观察到许多动物的行为,它们其实也有自己的社会、规范、关系甚至‘政治’,但与人类相比,一切都是以一种简单、率真、直接、最接近天性、因而也是最彻底的方式表达出来的。现在别人跟我提不得动物。我听到那些像喂养自己孩子一样照料大熊猫的人的事迹就忍不住落泪,听到那些在青藏枪杀藏羚羊的人的劣行就气得浑身发抖,觉得那样的人真不配活在世上!所以你叫我再怎么返回头来吃我挚爱的动物的肉?谢天谢地让我打小吃素,到现在吃素已成了我惟一的选择。”
健康食素

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做一顿色香味俱全的营养餐。 |
圣雄甘地说过,“对我而言,羔羊的生命和人类的生命一样珍贵。”大凡食素者,其内心深处都对动物怀有一种超乎怜悯之上的平等感。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大自然里的飞禽走兽折射在他(她)们眼里的绝非美食,而是无上珍贵的生命的灵光。所谓“食肉者鄙”的说法固然极端,却是大多数素食者在生命意义上真实的心理感受。
诚如北大素食研究会骨干、知识产权研究生王周谊所言,人类要有爱心,绿色餐桌提倡的就是非暴力,人与动物都是生命,人不要养成杀害、吃食生灵的习惯,不要残忍地对待生命
尽管一百多年以前恩格斯在他的名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里把食素引为人类退化的一个例证,自觉地吃素本身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是一种高尚的、值得人们关注的文化行为。饮食自古就是文化,无论食荤食素,惟愿越来越多的人能从入口美味里嚼出星点藏于饭菜背后的东西,咂出些许文化滋味,否则便真成了俗语所说的“酒囊饭袋”了。
当然,毋庸讳言,尽管包括被誉为泳坛“人猿泰山”的约翰尼·威斯慕拉在内的一大批屡创世界纪录的顶尖运动员都是素食者,长期吃素还是会带来诸如营养结构失衡等一系列问题。为此,专家给素食者开出了下面这样一张日饮食食谱:
3-4份的谷类食品/谷物或马铃薯;
4-5份的水果蔬菜;
2-3份的豆类,坚果和种子类的东西;
2份牛奶,乳酪、蛋或豆制品;
少量植物油和人造黄油或奶油;
一点酵母如酸制酵母,加强维生素B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