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
中华情缘
经济视野
人物
视觉空间
文化脉动
人与自然
旅游风情
地区平台
天下事
 
2002年9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中华情缘 >

中华情缘
异国他乡
两岸交流

港澳专递

山中断想


相聚又天涯

于佰春


维拉老妈妈向晚辈倾诉自己在中国的生活感受。

现年82岁的维拉是自幼居住在中国的俄罗斯人,长大后她嫁给中国人为妻,生有一男二女。儿子林宝岐早在40年前就去了苏联。看到母亲日夜思念远行天涯的儿子,大女儿林秀春决心寻找哥哥,为妈妈圆上母子相见的梦。但经过多年寻找都没有音迅。

俄罗斯电视台有一个收视率极高的寻亲节目《等我》,饱经二战劫难的苏联,有近3000万人丧失了生命,因战乱致使骨肉分离、天各一方的亲友,更是不计其数。战后50多年来,每年的“祖国解放日”这天,老兵们都身穿戍装,打着寻找亲属、恋人和战友的牌子参加聚会,希望能够找到劫后余生的亲人。正是顺应了民众情感的愿望,《等我》节目成了俄国人乃至独联体各国广大观众所倾心关注的公益节目。 一天,俄罗斯电视台《等我》节目播放了黑龙江卫视拍摄林秀春寻找哥哥的故事,正巧,已定居乌兹别克的林宝岐妻子看到了这个节目,便大声呼喊正在阳台上找东西的林宝岐:“亲爱的,快过来,你妹妹在电视上找你呢!”林宝岐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一个箭步冲进屋里,看到中国亲人正在急切地寻找自己,禁不住泪如泉涌,放声痛哭起来。

俄罗斯电视台《等我》节日的总编,听到林宝岐获得寻亲信息后,也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当得知生活困顿的林宝岐无法支付回国探亲路费时,并不富有但极具同情心的电视台记者们很快就募集了800美元,资助离别祖国40年的林宝岐踏上回国探亲的万里旅途。

“这是中国吗?”


离别故土40多年的林宝岐(前右二)与妈妈、妹妹及亲友合影留念。

58岁的林宝岐,1943年出生在中国黑龙江省亚布力,后随母亲维拉迁至牡丹江市,在这座毗邻俄罗斯的边陲城市里长大成人。1960年刚满18岁的林宝岐去了苏联。1961年他辗转奔走,流落到苏联的哈萨克加盟共和国,后来在乌兹别克当了兵,退役后,定居乌兹别克,在一家银行当运钞车司机,并在那里娶了一个亚美尼亚姑娘,生儿育女,安家度日。不想星辰更替,日月如梭,一晃就过了40个年头。 林宝岐无论如何想不到:40年前体弱多病的妈妈还能在世;更想像不出,妹妹怎样历经艰难在寻找自己。亲人啊,在中国你们过得还好吗?

飞机徐徐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林宝岐与妹妹林秀春见面后,来不及细叙离情别绪,便饱含热泪来到了天安门广场。

20世纪60年代,中苏交恶,中国陷入自然灾害,林宝岐满怀挥之不去的阴影远行赴苏,他心里的中国印象是一种苦涩难言的感觉。而此刻,呈现在自己眼前的却是一幅辉煌壮丽的时代画卷:摩天楼厦耸入云端,豪华轿车川流不息,衣着入时的行人打着手机悠然踱步,孩子和老人们的脸上绽放着幸福的笑容。

林宝岐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禁不住发问:“这是中国吗?”然而眼前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城楼,确凿无疑地告诉林宝岐:你回到了祖国,回到了家。

远在乌兹别克落脚生根的林宝岐40年没再见到过中国人,失去了语言环境的林宝岐已经不会说汉语了,兄妹只好用俄语交谈。但是,与妹妹在天安门广场上合影后的一刹那间,他居然用汉语念出了天安门城楼上的标语“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兄妹二人乘坐当晚的列车返回牡丹江,当途经一面坡车站时,林宝岐又用汉语一下子说出了:“下一站是亚布力。”

亚布力是林宝岐生身之地,一种无法解释而又不能割断的血缘联系,使他忽然找到了回家的感觉。在停车两分钟的亚布力车站,林宝岐饱含热泪跑下列车,跪在地上亲吻着这块生他养他的热土,然后捧了一把黝黑的土壤回到车上,他流着眼泪,一字一句地用汉语对妹妹说:“我回到了故乡”。 抵达牡丹江后快到家门口时,林宝岐远远望见身着俄罗斯节日盛装的妈妈,正站在那里等候自己,便箭一样地冲过去抱住了妈妈。

进屋以后,林宝岐看到母亲的卧室舒适明亮,而客厅、厨房、卫生间的陈设简朴而又整洁。他强烈地感受到:这是一个充满爱意、温馨和幸福的家,而自己却离开得太久太远了。

在合家团聚的喜宴上,林宝岐告诉妈妈:自己在国外生活得挺好,却把自己40年来的风雨人生隐瞒了。

林宝岐定居乌兹别克,与亚美尼亚妻子结婚后,先后生育过12个儿女。在苏联时期,他家享受“英雄母亲”的优惠待遇,日子过得还不错。但是,苏联解体,社会转型后,林宝岐的生活陷入了困境。社会动乱,给人们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林宝岐有7个孩子因意外伤害和疾病不幸夭折。这位饱尝人生艰辛的中国老人先后亲手掩埋了7个儿女,自己还遭遇过劫匪,死里逃生后,留下了头痛的后遗症。人生厄运和凄风苦雨已经把林宝岐折磨得疲惫不堪,伤痕累累。

在浓郁亲情的陪伴下,林宝岐珍惜着回国探亲的每一天,分别40年的老师和同学们得知林宝岐回家探亲的消息后,纷纷登门看望,年过七旬的中学教师拿出珍藏了40年的毕业照片,准确无误地指认着林宝岐的少年留影。同学和朋友们天天到他家中来陪他聊天,邀他赴宴。同学们还陪他去了母校,回到当年的教室,找到自己座椅的位置。

然而,更让林宝岐激动不已,感慨万端的是家乡的惊人巨变。40年前,仅有10多万人的边陲小城,现已拥有近百万人口,牡丹江已发展为楼厦入云,商业发达,扼东北亚经贸通道咽喉部位的中等城市。入夜,凭窗远眺,灯光绚丽的立交桥犹如空中彩虹,南来北往川流不息的轿车更增强了城市的动感,热闹的夜市灯火灿烂,步行街上游人如织,到处弥漫着浓郁的现代都市气息。这一切对林宝岐来说都是无法想像,难以相信但又是千真万确的。 呈现在林宝岐眼前的家乡情景,是伟大祖国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面对祖国和家乡的沧桑巨变,回味自己远在异邦的人生感受,林宝岐不禁慨叹道:“天上人间!”

妈妈心中一支歌


母子情

林宝岐回家的那些日子里,最喜悦、最激动的人,当然是维拉妈妈。

林宝岐把带来的俄罗斯歌曲放给妈妈听,母子俩禁不住随着乐曲跳起舞蹈。突然,维拉说:“孩子,你想听妈妈唱一支中国歌吗?”林宝岐当然想听到妈妈心中的歌曲。维拉挺了挺腰板,双手击节,放声高唱了一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维拉的身上,生来就流淌着革命者的鲜血。参加过十月革命的父亲在维拉出生后不幸因病去世,母亲怀抱着只有3个月的维拉从海参崴经绥芬河进入中国,继续开展革命工作。维拉长大成人后,母亲回到了俄罗斯,维拉嫁给中国人以后,在牡丹江远郊一个城镇学校教俄语,后来在一家铁路医院当医护,直至退休。

林宝岐从妹妹的倾诉中知道了,妈妈维拉在中国落地生根后,经历过许多坎坷。在这些风风雨雨中,妈妈有着自己深刻的人生感受。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维拉患上了严重的肝硬化,困难的生活及恶化的中苏关系使身患重病的维拉和愁肠寸断的家人几乎绝望了。一天上午,市侨办的领导叩响了维拉家的门,他们听说了维拉的情况后,专门带来了奶粉、面包和香肠等在当时属于极为难得的奢侈品来慰问维拉。侨办领导给维拉出具了证明,让有关部门给维拉特批了按月供应牛奶肉食和奇缺的药品,而当时普通市民每人每月只供应2两豆油和4斤细粮。承受着饥饿和极度困难的中国人民竭力善待苏联侨民,这使得重病缠身的维拉得以康复。1964年,当大批工人下放回家或支援农业时,市侨办领导明确通知维拉的工作单位,不能把维拉作为下放对象,维拉又一次切身感受到人民政府的关照和呵护。 退休后的维拉老妈妈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新时代和中苏睦邻友好新开端。维拉决心为中国改革开放,为密切中苏乃至后来的中俄友好关系做点自己的贡献。她看到城市兴起“边贸俄语热”,便在家中办起了俄语培训班。当时,边贸人员参加一期俄语讲习班,至少要三五百元学费,而每月只有600元退休收入的维拉却分文不取。女儿家并不富裕,还有正在读书的几个外孙需要接济。但是,林秀春和全家人都理解、支持母亲的义举。钱,谁都需要,但是,友谊和感情无法交易。

维拉带上老花镜,每天在家中一字一句地教中国孩子学习俄语,经过几年的栽培,终于有了骄人的硕果,她的十余名学子都以优异成绩走上了翻译和旅游业岗位,其中,牡丹江春秋旅行社的经理,还有省内一些边贸公司的年轻老总就是维拉的学生。

在中国80多年的生活体验中,历经了不同时代的风风雨雨,维拉深深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好,人民政府亲”,所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自然而然就成了流淌在老人心灵深处的一支赞歌。

探亲护照的日期到了,林宝岐满脸愁云,尽管林宝岐竭力隐瞒自己生活拮据的实际情况,但细心的妈妈还是看出了儿子内心的苦楚,“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让独生子今后日子充实一点,她告诉女儿:“一定要给宝岐多带些美元。” 亲友们给林宝岐备了丰厚的送行礼物,妹妹给穿戴一新的哥哥塞上了1000美元。

骨肉分别的时刻到了。年过八旬的维拉深知自己来日无多,已不可能到遥远的乌兹别克探望儿子了。但这位刚强豁达的母亲,却掩藏着自己对儿子的眷恋,带着笑脸一遍又一遍地告诉林宝岐:“我们还会见面的!”林宝岐明白:垂暮之年的妈妈已不能出门远行了,而家境拮据的自己,也不可能再返回故里,重叙亲情。“君问归期未有期”,林宝岐和妈妈都悄悄地在内心流泪。

林宝岐马上就要飞回自己将终身侨居的那个遥远的国度——乌兹别克,他的脸紧贴弦窗,注视着送别的亲友,鸟瞰那块曾养育过自己的神奇沃土,泣不成声地喊出一句:“永远爱你,妈妈!”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